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聚焦半导体产业,追“芯”路绘就西安“芯”版图

   2022-03-30 西安市科技局
38
核心提示:(来源: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局)伴随着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产业浪潮的兴起,半导体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


(来源: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局)

伴随着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产业浪潮的兴起,半导体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被誉为中国“西部硅谷”的西安,也紧随时代的狂潮,加速推动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西安探索、成长的追“芯”之路就此启程。

回望:缺“芯”背景下的探索历程

自1967年以来,西安一直是我国半导体的主要科研、试制和教育基地之一。说起西安半导体产业的发展,1965年,我国为发展“两弹一星”,在西安成立了航天微电子技术研究机构,在此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块航天集成电路—TTL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系列,为西安的半导体产业打下基础。

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微电子学科在西交大、西电科大等院校组建;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IC设计中心——西安华北IC设计中心成立;直到21世纪初期,西安半导体产业迎来新的曙光,西安持续引进英飞凌、美光、三星等项目,众多国际巨头驻地扎营,助力西安初步形成了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时光的镜头慢移至当下,在半导体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浪潮下,作为国内半导体重镇,西安无疑将承担起提升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引领产业发展,在追“芯”之路上继续奋起直追,续写半导体产业成长之路的崛起故事。

当下:“芯”梦奋进的成长之路

西安,作为新中国最早的第一台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诞生之地,奠定了其半导体重镇的地位。作为陕西半导体的发展中心,在“芯”梦奋进的成长之路上,西安持续引进众多半导体生产巨头,加之政策助力,西安“北方半导体之都”的名片逐渐擦亮。

首位半导体巨头英飞凌落户

2002年,西安得知德国英飞凌正在全球寻找设立研发中心时,多次前往上海与英飞凌对接之后被纳入可选项,终于在2002年10月,迎来了英飞凌公司亚太区高层代表团前来西安进行实地考察。代表团在此后一个月时间里,对西安的集成电路产业环境、政策、人才、科技、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与考察。2003年6月,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正式宣布在我国设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英飞凌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落户西安。

至于为什么选择西安?英飞凌亚太区总裁罗建华表示:在英飞凌的中国策略中,高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西安身为我国科教重镇,84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及研究所招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研究生,排名全国第一,另外,西安还有20余家从事微电子专业的科研机构和12所教育机构,丰富的人才储备、专业的技术供给将对英飞凌产业的发展添能赋力。

此次英飞凌入驻西安,是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类独立研发机构,为中国西部高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对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示范效应。

美光紧随其后建设西安工厂

2004年,美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将在中国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业务体系,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客户服务等环节,经过选址考察国内多座城市后,2005年美光公司最终选择将这一半导体项目落地西安高新区,至此总投资2.5亿美元的高科技产业项目正式落户西安。

美光项目的入驻,使西安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形成了从科技研发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带动了其他世界级大企业相继来陕投资,吸引了半导体行业中的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对西安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三星重磅投资项目落地西安

2010年,三星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以研发生产世界先进的20纳米闪存芯片为主的半导体工厂,消息传出后,陕西作出了积极响应。面对三星在华兴建投资提出的1000多个问题,三星表示:陕西仅用4个小时就给出了全面、准确、清晰的回应,感受到“亲商、安商、富商”的诚意,体验到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决心。

经过决策,2013年4月,韩国三星电子分别与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谅解备忘录,宣布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项目将正式落户西安。自此,三星项目的落户成为陕西以及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

三星的落成,得益于西安所具有的人才、产业、资源等优势。在人才方面,西安是全国知名的“科技基地”,高校中设有电子信息学科的达到40多所,雄厚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在产业方面,仅2011年就有15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西安高新区,为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产业链发展积聚了力量;在资源方面,西安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独特的水电气等资源和环境也满足了三星对能源供应高需求的要求。

2014年三星项目正式竣工,带动了上百家配套企业入驻,吸引了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的到来,对进一步完善西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形成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差异化特色,对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持续发力谱写成长的新篇章

在半导体产业百舸争流的发展时期,西安在“芯”梦奋进的发展路上砥砺奋进,相继落地多项扶持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并发挥科教优势为精深产业发展蓄能赋力,促进半导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西安于2017年发布《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实施细则》,提出将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企业,加速打造半导体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出台《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将围绕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目标,布局电子信息制造发展等为发展重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强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人才聚集也为西安争取了增产的机会,西安借助丰富的人才储备,为半导体产业发展储蓄动能,为企业年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同时凭借拥有的各类科研院所及机构200余家,助力西安快速形成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西安持续引进华为、中兴等诸多国内、国际半导体头部企业以及上百家配套企业,使半导体产业群雄逐鹿、多足鼎立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西安呼之欲出。

据统计,自2011年—2020年,西安半导体产业销售总额从100.7亿元突破至1250亿元,半导体产业复合增长率超过30%,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披荆斩棘的成长之路上,西安在国内半导体产业规模排名由第8名跃升至第4名,仅次于上海、无锡及深圳,西安半导体产业劈波斩浪的“芯”梦历程,堪称“十年奇迹”!

未来:擘画产业发展“芯”版图

未来五年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预示着西安这片开放沃土上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西安擘画未来的“芯”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设立基金保障产业发展提速升级

为引领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安高新区三年内将统筹安排50亿元引导基金出资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同时每年安排不低于3亿元普惠政策资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龙头企业招引项目和配套等方面,此外,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将优先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

构建产业发展格局优化承载空间

为优化产业集群承载空间,构建“一区一城两谷两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立足应用场景搭建和金融要素支撑,重新定义科技新城的发展模式;立足高端软件研发设计,打造中国软件名城;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合未来科技城等优势资源,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样板;依托西安科学城,打造全球光子研究的高地;围绕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和集贤产业园制造基地,打造领先全球的军民融合通信设备研发基地和西部地区知名的智能终端产业化基地。

加速秦创原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

为助推打造西安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陕西省投建西安“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该项目包括西安电子谷总部、人工智能园等。目前项目已签约北京奕斯伟、北京博大光通物联等28家企业,建成后将聚集企业600家,带动就业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亩均年营收7190万元,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强化链式集聚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西安高新区作为半导体产业集聚地,占据了陕西半导体企业数量的80%,产值的90%,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基地。在三十而立再出发之际,高新区提出,未来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领域,实施包括第三代半导体等在内的“十大示范工程”,加速构建“芯—软—端—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一企一链”集群模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强化企业实现链式集聚,全力打造“芯”高地。

目前,高新区丝路软件城已聚集全省9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并形成以三星、中兴、华为等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未来将全力构建“2+5+N”产业发展格局,聚集超过50万名程序员,打造万亿级智慧产业高地。

预计到2022年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国内领先;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全面建成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

追“芯”路上奋进的西安繁花似锦,在未来的征程中,西安将奋楫扬帆,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鼓励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的带动下,推动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大路上阔步前行,努力在产业发展“芯”版图中实现更大突破,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