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学普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两翼齐飞”

   2022-03-22 科技日报
30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同时也为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新时代创新发展“两翼齐飞”新格局,亟须尊重规律,因势因能不断融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价值链条,强化创新发展“两翼”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一盘棋谋划,使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科学普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拓展提升,也给科学普及带来新的时代要求。

一是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前所未有,科学普及的内涵外延深度拓展。科学技术的成熟性与经济的有效性、社会的需求已基本融为一体。科学技术背后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规范、价值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以及生活的态度、方式。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既已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外延。

二是科技实力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科学普及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学普及在提升全球科学共识、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在国际竞争中建立新优势,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新贡献,迫切需要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同时,同步提升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创新的软实力作用。

三是大量科技问题成为公共议题,科学普及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科技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些环境、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新问题,乃至带来转基因、空气污染等方面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涉及社会民生等的重大科技热点事件进一步呈现出信息化、公众化、复杂化等传播特征。消除科技发展负面效应越来越需要科学普及的全链条介入,越来越需要科学共同体、政府组织、媒体、公众等多主体互动。

与科技创新“四维融合”联动协调

新时代下的科学普及亟须打破传统的传播概念体系和路径,明确在理念、主体、功能、演化等方面对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更紧密地融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叙事体系,重点在战略耦合、体系聚合、主体汇合、资源整合四个维度上有所突破,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战略耦合。将科学普及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动态耦合,共同构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格局。通过发展以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以及科普受众定位精准、科普内容定位精准、科普活动定位精准等为特征的新科普,补齐科普短板,加快提升软实力,开创我国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新局面。

二是推进体系聚合。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普及传播体系等多尺度聚合,着力解决科研与科普之间、教育与科普之间的不协调。首先,推进科学普及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聚合。围绕创新链部署科普链、传播链,把科学普及链和科技传播链往前移、往后伸,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实现科普内容的高级化,前端激发创意,中端宣传创新,后端服务创业。同时,推进科学普及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维度是转化成现实层面的物质产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塑造硬实力;另一个维度是转化成精神层面的创新文化,形成软实力。要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构建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共同全面发展的格局。

三是推进主体汇合。创新组织模式,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发挥合力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发挥所长积极参与的科普新格局。创新政府主导的传统科普工作组织模式,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鼓励科普主体依托事业单位、学会、协会等各类组织,结合其科普工作的性质建立不同类别的科普联盟,发挥联盟的网络化协作枢纽作用,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或平台。

四是推进资源整合。应用科技创新技术拓展科普手段,丰富科普形式,加大包括传统科普资源和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型科普资源在内的各类科普资源的集成与开发。以科技创新手段推动科学普及,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普”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拓展科学技术普及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大力应用VR、AR、MR等技术,增强科普参与、互动、体验效果。同时,加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实现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运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