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刘庆:把科研当产业做有前景吗?

   2022-03-24 上海科技
34
核心提示:“如果按照过去的一些想法,把科研成果都本地转化和产业化。那么,要不了多久上海再没有空间承载新的发展。

“如果按照过去的一些想法,把科研成果都本地转化和产业化。那么,要不了多久上海再没有空间承载新的发展。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刘庆说,处理好科技和经济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

1-1.jpg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于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水到渠成,呼之而出。

国创中心于2020年10月经科技部批复成立,2021年6月正式挂牌启动,虽然运行至今不到一年,在国家战略指引下,以及长三角一市三省政府支持和多方助力下,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经验积累基础上进一步中试放大,其发展速度令人期待。

1-2.jpg

国创中心成立以来工作进展如何,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未来发展有什么设想,近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庆接受上海科技采访。


  顺应长三角未来发展大趋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要求长三角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成为参与国际竞合的主战场。国创中心的成立,是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科技部部署,以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为主体,联合苏浙皖等地相关机构共同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旨在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加速流动,使之成为推动长三角产业高地建设、实现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创新引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3.0新时期,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与长三角腹地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要紧密对接,这是当前和下一阶段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一大趋势。长三角区域内的创新要素要和产业要素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赋予长三角当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的应有之义。

“我在江苏产研院工作了7年多,现在一市三省政府的共同支持下一体化的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是顺应了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刘庆强调说。

刘庆介绍说,目前,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了一体化办公,两院的财务和办公室相对属地化独立运行以外,其他所有部门都一体化拉通管理,最大程度统筹协调、合理分配各地资源。

为什么要一体化办公呢?刘庆指出,首先,一体化运行有利于更高效率吸引外来项目。国创中心代表长三角,带着长三角区域产业需求和技术订单,更高效率、更大范围集聚全球科创资源。如果各自独立办公,工作中难免有项目之争、资源之争,就要花很多精力平衡。其次,一体化运行能直接提高长三角的技术项目对接能力。如果不采取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针对同一个项目,在一市三省都要根据自己的程序进行重复评估,浪费时间,抬高了成本。一体化运行的机制下,项目经过国创中心评估后,根据实际情况落地长三角适合的地方;科技投资者来长三角考察,也可以得到项目落地的一站式、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会促使更多项目会首选落地长三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加速流动;同时,一体化运行,要求国创中心人员都具备专业领域丰富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经验,这些外部的现实需求和资源流动,都对国创中心专业化、市场化研判项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困难和挑战是明显的,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都是独立法人单位,要分别在两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项工作都要得到沪苏两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上海牵头建设国创中心,既是要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引领作用,也是要充分发挥上海自身创新资源丰富和具有集聚海外创新资源能力的优势。

  体制机制创新一以贯之

把长三角一市三省实践成功的体制机制经验,结合各地实际继续探索、继续完善,创建新时代区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这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国创中心的研发载体建设(专业研究所建设),坚持由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专业研究所是团队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主要从事共性技术开发与集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孵化。专业研究所就是市场的主体,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二是项目经理制,是创新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的评价机制。国创中心坚持全球引才,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聘为项目经理。国创中心组织专人与人才团队联合开展市场调研、整合各方资源、协助全球组建团队、对接落地适合的地方产业园区。在这个数月至一年的过程中完成对团队的培育、观察和综合评价。团队合不合适留下来、具不具备硬核创新能力,不再是靠团队的头衔光环和盲目决定,而是“花更多时间‘先谈恋爱再结婚’”。

三是拨投结合,高效率用好政府的科技资金。多年来,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几乎所有项目都会完成验收,这是因为大多数是项目承担主体会做、甚至是已经完成的项目意在争取政府补贴支持,而真正企业急需、有风险、有必要去支持攻克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处于前沿早期、市场判断失灵阶段,往往没有渠道获得支持,但却有可能对未来产业和行业进步产生颠覆性影响、填补空白的,这一类技术才是政府真正需要支持的。

要加强财政对这些有潜力、有实力的项目的投入引导,推动更多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跨越“死亡之谷”,即使项目没有获得市场融资也应宽容失败;而一旦项目成功,前期支持资金按市场投资的价格转化为公司股权。“过去几年,我们以这种方式投入了几十个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创中心累计组织实施了40余项重点项目,已有7个项目完成了既定研发目标,这些项目使用了财政资金2亿多元,按照市场估值股权已增值至5亿多元。这正是国创中心利用市场化机制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刘庆院长指出。

四是项目指南更合理。政府的应用类技术项目怎样形成项目指南?形成的机制是什么?“国创中心坚持把企业的真正需求当作课题,用企业愿意出资解决作为真需求判断的“金标准”,把征集到的产业真需求向全球创新合作伙伴进行项目需求与解决方案的对接。对于未对接成功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建议政府纳入应用类技术项目指南,财政资金匹配全球揭榜挂帅”。

中心就要做这样的科技改革试验田,请政府和社会各界评估,上述做法能不能推广,国创中心能不能放大试验田效应。

  把科研当产业做有前景吗?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如何落实?国创中心提出了“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推动上海培育发展研发产业。

过去,由于国外技术壁垒设计、知识产权保护限制等,一项技术引进国内要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撑企业技术升级和价值链上升是一件很难的事,引进一项技术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改造。现在国内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到新阶段,低劳动成本和大规模低利润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需要通过提供更高附加值、更高质量的产品,产业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因此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技术研发本身是要掌握创新链的核心要素,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完全可以作为高端产业来打造。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具有大力发展研发产业的优势和条件。过去,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无外乎就是“土地+税收”。而研发产业更倚重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上海具备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以前总有些人纠结,本地研发培育出的成果会落地到外地,“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实,应该用更加开放和全局的心态来看待资源的流动。培育研发产业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更加开放的经济和创新环境会让更多优质的要素集聚过来,人才自然会越来越多。其次,不管科研成果落地到哪里,或者搬到哪里,通过市场化的投资股权等手段,把握价值分配主动权。“苹果公司在硅谷,但是一个零部件都不在硅谷生产,产品组装在全球各地,但掌握了绝大部分利润。”

“如果按照过去的一些想法,把科研成果都本地转化和产业化。那么,要不了多久上海再没有空间承载新的发展。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刘庆补充说,处理好科技和经济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刘庆列举了一个实践案例:通过拨投结合的方式,国创中心支持的一个重大项目公司成功研发并填补了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外延制造领域的空白。第三代半导体外延装备位于集成电路产业链顶端,国创中心瞄准装备国产自主可控,引入“碳化硅外延设备”核心团队组织实施自主研发,以拨投结合方式孵化成立重大项目公司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国创中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聚焦上海高水平优势研发资源和江苏产业配套优势整合,迅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得到成功验证,并顺利完成首台外延设备样机下线,公司核心技术可稳定提高碳化硅生长晶体厚度和掺杂均匀性,产品与国外竞争者相比具有高性价比、较高产能等优势。目前,公司已申请知识产权24项,授权9项。2021年底,公司获得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6亿元,募集资金将投入继续开展第一代设备的量产制造和第二代样机研制,填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领域空白,未来还将扩展多种半导体设备,目标成为全球标杆企业。

实践证明,把研发当产业来发展,更能够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创中心正式运营也就四、五个月时间,因为有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基础,所以工作启动的速度较快。

“我们在此感受到一些可喜变化——因为有了国创中心,全球顶级的创新资源更加愿意来长三角寻求合作。”刘庆欣慰地说。

通过中心面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已经达成几十亿元的技术交易意向,中心正在成为全球与长三角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创新信息融通的桥梁。还有长三角各地产业园区,越来越重视与中心的合作交流,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有所提高。

1-3.jpg

  让上海创新资源释放出更大更多的价值

谈到2022年的主要工作,刘庆强调:“未来,国创中心要为六个方面全方位创造价值。” 一是为一市三省政府创造价值,受一市三省政府的信任与委托,搞好区域科技改革的试验田,为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

二是为各个地方产业园区、高新区引进创新项目,提供更科学的专业化的研判,助力引入更加优良的科技资源。

三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加快新技术应用,通过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服务企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

四是为科学家创造价值,帮助他们把知识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让科学家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五是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创造价值。建立市场化的产学研用的相结合的桥梁和平台。

六是为投资者创新价值。包括基金等金融投资者,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投资,通过国创中心专业化的技术分析评判,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化科技项目孵化等方面合作,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投资价值。

刘庆说,这几个方面只是对工作的分解说明,互相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和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做得好不好,将来要看大家的“满意度”。目前,上海的宝山、嘉定、闵行等区都在积极洽谈,争取有合作项目落地。针对上海各区的产业需求情况与江苏各地情况很不同的情况,刘庆强调: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江苏民营企业多,他们非常需要专业技术机构支撑。比如,江苏丹阳生产的眼镜占全国市场的50%,大批中小眼镜生产企业需要技术支持,与当地洽谈引入精密加工研究机构就得到积极响应和支持,地方会汇总企业需求,提出科研支撑的需求。上海大的国企和外资企业多,因此,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十分明显,需要结合上海实际建立更适合上海大企业的科技创新对接机制。”刘庆表示:“中心下一步要把苏浙皖的产业需求汇聚过来,让上海丰富优质的创新资源有更大用武之地。”

他列举了国创中心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引入原创成果开展产业化的案例说,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核心技术源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多年基础研究成果,该技术可实现对雷达正上方一定范围内风速、风向的测量,通过传感器模块来测量温度、湿度等参数。南京的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以300万元引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该项技术后,通过工程化二次开发,成功研发出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世界权威风电评估机构WINDGUARD及中国气象局认证,可广泛用于风资源探测、风电场后评估、风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场运营管理、大气物理研究、气象探测预报等场景。研究所基于该项成果成功孵化出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激光器和激光应用技术研究的周军博士,带领团队实施产业化,产品在气象、航空、风电等产业领域获得良好市场应用反馈,公司成立之初即获得上市公司金风科技的2000万元投资。2021年,公司完成B+轮融资,估值近5亿元。

国创中心在上海的建立,也是上海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布局。刘庆真诚地说:“非常感谢一市三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国创中心的筹建等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上海市科委、市财政局、上海科创办、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指导和支持。为他们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态度而感动。为他们支持在此探索开辟科技改革的试验田感动。我们希望国创中心未来能够中试、放大、推广,让国创中心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是他们的理想——小小试验田,承载大期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