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对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开展了21年的长期联合研究,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上。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资助。
微生物是调控和驱动土壤养分转化和供给的主要参与者。以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利用。然而,目前尚缺乏对“耕作措施-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这一完整链条的研究。
科研人员在实验基地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生物量、产量、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发现,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通过提高关键微生物类群,如鞘氨醇单胞菌属、Asanoa和Hoeflea的相对丰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从而使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提高10%以上。该研究对深入认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在作物生长中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半干旱区耕地选择合理的土壤管理方式提供参考。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04-022-05297-5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