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 章政:核聚变能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一代代科学家有如“夸父”般数十年艰辛“逐日”,期盼着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能在中国点燃,目前我所在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则为这一梦想的实现保驾护航,不久前园区正式交付启用,眼下正在安装科研设施,未来全面建成后将为我国聚变堆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基础。
看着眼前拔地而起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项目负责人张寿彪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几代聚变人的艰苦努力下,安徽先后建成并运行了三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近十年来,随着安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后,核聚变研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 处长 张寿彪:可以说,10年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人才储备不断增强、项目加紧布局,去年EAST装置的实验结果连续实现了两个世界纪录,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在部分领域我们已经进入到领跑阶段了。
十年前,整个安徽省也只有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这唯一一个大科学装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目前建成、在建、预研11个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并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在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过程中,安徽还推动“五个一”国家级创新主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构建量子、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和环境科学等五大研究院,并在全国率先布局建设32家“一室一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安徽成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中国科学院 院士 黄维:安徽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方面非常坚决果断,尤其是围绕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在全国的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中,特别是在大科学装置的落地方面,安徽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十三五”时期,安徽累计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06项,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有10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为了使这些前沿科技服务于安徽经济建设主战场,安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明确了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的工作思路,以量子科技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云飞路,数百米的距离聚集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相关联的量子核心业务产业产值规模已将近10亿元。
国仪量子联合创始人 董事长 CEO 贺羽:这十年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很多的一些像“揭榜挂帅”“三重一创” 等等这些政策,真的就是让整个的机制更能够去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就是面向需求来进行开发。
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院长 程承旗:安徽这种从产业到创新到基础研究形成了“三位一体”,这一点上已经走到了国内的前沿,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2.74倍和2.43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1年,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2175.6亿元、1754.55亿元,2017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进”大于“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硕果累累。
安徽省科技厅 党组书记 蒋曦: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并不断争先进位,在量子科技、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多个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贡献了安徽智慧和安徽力量。(记者 章政 杨秋玲 杨阳 邓柯 相龙飞 吴刚 宁可珂 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