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众日报》头版聚焦创新发展的山东活力(附数读“创新山东”图解)

   2022-04-08 大众日报 大众网
47
核心提示:创新发展的山东活力这些年,山东的变化有目共睹;今后一段时期,山东的变化还会更大。由渐变到巨变,总会有

创新发展的山东活力

这些年,山东的变化有目共睹;今后一段时期,山东的变化还会更大。

由渐变到巨变,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支撑和推动。创新,是这强大力量中的第一动力。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创新发展成为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路上的最强音。

“以核心技术的硬气,筑牢领跑发展的底气”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一台拖拉机会让人感到震撼:它动力强劲,田间作业全面高效;它更加省油,综合油耗低10%;它能无级变速,不仅不用手动换挡,还能实现连续动力输出……在潍柴雷沃拖拉机工厂总装二车间里,3辆“大块头”拖拉机即将交付黑龙江省一大型综合农场使用。

这些“大块头”,名为潍柴雷沃P7000大马力CVT智能拖拉机。潍柴液压传动研究院CVT传动业务经理陈岩说:“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VT重型智能拖拉机。”这一智能拖拉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动力“心”。这背后是一项关键技术——CVT(无级变速)动力总成。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更加顺畅平稳的速度调整,对无人驾驶拖拉机的作业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2018年开始,潍柴启动CVT动力总成研发,60多人的研发团队先后攻克5大技术难题,取得40多项专利,实现中国制造CVT动力总成零突破。

如今,中国造CVT智能拖拉机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更新和装备升级。“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心无旁骛攻主业,持之以恒搞创新,以核心技术的硬气,筑牢领跑发展的底气。”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

山东在关键技术领域坚定自主创新,聚力攻关,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到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竞相涌现。去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1.7%,山东9大产业42条重点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长期关注山东发展,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经济教研室研究员尹俊注意到,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山东自觉跑起了一场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马拉松”,并努力追求在若干战略领域领跑,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确立山东的特色优势。

“搬开束缚创新的一块块砖,让活力之水充分涌流”

谈起创新,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起了两件事。

第一件,听起来颇为新鲜:一位企业老总辞去职务,在农科院专心搞起了科研。

彭立增,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来济南创业十年,他一手创办的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山东省瞪羚企业。其本人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一边是抱着“在更好平台上更专心投入科研”想法的高层次人才,一边是对急需紧缺人才求贤若渴的科研院所。打破身份限制条条框框,通过山东省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特聘办法,辞去董事长职务的彭立增,作为引进的领军人才,去年全职到省农科院工作。如今,彭立增已牵头组建新食品资源加工与营养复配创新团队,并成功揭榜了一个立项经费1000万元的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另一件,发生在最近。3月11日,省农科院评出了首批成果转化与推广类高级职称,8人晋升,4个正高,4个副高。这在建院76年历史上属于首次。

“四级岗!”得知自己评上正高,省农科院作物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科长刘佳“心里豁然敞亮了”。虽然没发表论文,但自己主持促成转化成果30项的实绩同样获得认可,刘佳认为,这样的分类评价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成果转化同科学研究一样,也是主责主业。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李长胜说,牢记总书记嘱托,仅近两年,省农科院推出的改革就有16项之多,涉及人才引进、岗位竞聘、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这个过程如同“搬开束缚创新的一块块砖”,带来的是“让活力之水充分涌流”,更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山东,从科技体制机制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之势:全面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灵活;省自然科学基金对40岁以下青年人才支持比例逐步提高到60%,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更多;创设新职称评审制度,增设大数据工程、技术经纪等职称……

“从初创到走上上市路,每一步都有创新要素支持”

对一个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2021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历史性突破2万家,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深海藏有丰富的资源和无穷的潜力,去年海研电子研发的深海海底三脚架观测系统,犹如在海底装上了24小时体征监测仪,迈出了“数读”深海的关键一步。总经理温琦说,这套能在水深6000米以内的海底长期连续工作的系统,是全国首套。

“正是成长在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环境里,我们这家创业企业快速成长,发生了巨大的‘看得见和看不见’地变化。”温琦感慨道。

7年间,从12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搬离,进驻青岛国际院士港,仅研发中心就占地1300平方米,员工人数从3人增至120人;研发的多种传感器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行业闯出一片天地——这,看得见。

看不见的,影响更大。温琦说,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企业评定上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受益就是“企业身份的转变”,由生产企业转为科研企业。有了这一“身份证”,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机会更多了。

现在,海研电子已入选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从初创到走上上市路,每一步都有创新要素支持。”温琦说。

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铁一介绍,厚植创新沃土,当地根据企业成长各阶段匹配相应政策精准滴灌,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培育体系。

让创新之风劲吹齐鲁大地,山东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建成“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体系。“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点对点合作,共同体开展平台合作,围绕整条产业链拓链、补链,市场需要什么,产业链哪个环节创新不够,我们就研究什么。”激光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核心运营机构相关负责人秦鹏说。

“山东省将创新作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通过打造全面创新生态圈,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贺洋说,围绕巩固基础、弥补短板、提升活力三条主线,山东推动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和动力转换,走出山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日的山东,孜孜以求的是推动形成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全域创新新格局。2022年初我省确定的“十大创新”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创新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