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近来,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波动幅度。此前布伦特原油期货在95~100美元/桶这个位置的支撑力度极强,但3月31日美国突然宣布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投放计划,导致原油基本面的预期因此出现逆转。在基本面结构及预期松动的情况下,布伦特95~100美元/桶的强支撑位可能被随时破掉,国际油价在基本面转向的大背景下,可能由之前预期的收敛三角的走势,转变成震荡向下的运行趋势。
美国主动大规模抛储
美国此次大规模抛储,是在此前多次呼吁OPEC+增产失败之后,美国主动做出的选择。目前美国打压油价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抛储,另一个是页岩油增产。白宫预计今年美国原油产量会增加100万桶/日、明年增加70万桶/日。但是,由于现在有很多页岩油、产商生产积极性不强,所以,增产可能集中出现在下半年。那么,在自身原油大规模增产之前的这段时间,抛储就是美国用来打压国际油价的过渡手段。抛储量除美国自己的100万桶/日之外,盟国可能也加入抛储的行动中,所以,最终的抛储量会超过100万桶/日。为了刺激页岩油产商生产,美国政府还计划通过要求石油公司为多年未使用的油井支付费用等手段,来调动页岩油产商的生产积极性。除此之外,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拜登政府会去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过渡,并且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助向清洁能源过渡。
根据美国政府口径,将在未来6个月内每天从战略石油储备中释放100万桶石油,总量达1.8亿桶石油。目前美国有5.68亿桶战略储备,每天抛100万桶的话,可以连续抛568天。当然,不可能无限制抛储,但是这件事说明两点:第一,从供应端来讲,美国依然有能力通过战略储备来平抑油价;第二,当前的油价水平已经损及消费国利益。但是这件事最终能产生多大影响,首先看抛储时长,其次看OPEC+会议结果。目前根据声明来看,抛储时长是6个月,而3月31日OPEC+决定维持增产。美国抛储这部分供应增量是很大的,再加上其间OPEC+逐步释放的产量,原油平衡表预期会被迅速逆转。
但同时对远期而言,又面临一个美国抛储之后,要不要回补,何时回补的问题。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战略储备的动用基本是遵循“高抛低吸”的策略,即高价抛储、低价回补。而3月31日白宫的声明中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回补。所以,美国战略储备的回收首先会在低油价阶段开始,而且持续周期较长。总之,美国此次抛储对市场的影响与此前不同,此前是一次性抛储,但目前是连续且大规模抛储,足以逆转原油平衡表预期。因此,要留意原油市场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盘面存在由此转势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留意突发政治事件的干扰,但基本面一旦转向,突发事件的作用更多的是增加短线波动。
在美国宣布大规模抛储后,市场对美国抛储能力存在争议。全球石油贸易商托克集团认为,美国战略储备的交付能力是40万~50万桶/日,也有说是70万桶/日。具体情况,可以用EIA周报中战略储备的周度库存量来倒推验证。
OPEC+维持增产
3月31日OPEC+召开会议,定下了5月的产量基调,决定5月增产43.2万桶/日,与以往每月40万桶/日相比多出了一个零头。这个零头是启用新基线的那部分产量。去年7月OPEC+决定今年5月启用新基线,新基线的启用导致OPEC+产量增加163.2万桶/日。所以,OPEC+5月增产43.2万桶/日,则意味着163.2万桶/日的新基线调整带来的增量将被拆成4个月来完成。也就意味着,之前OPEC+决定今年9月完全退出减产计划,那么新基线这部分的增量分拆之后,时间则将进一步推迟到2023年1月完全退出。
由此看来,OPEC+增产对原油价格的利空影响周期被延长。而叠加美国抛储,页岩油复产及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潜在的复产风险,单从供应端来看,原油市场将承受较长期的打压。相反,对于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市场人士还是给出中性或偏空的预期。一方面,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面临减缓的风险,则经济增长带来的内生需求增长会放缓。另一方面,疫情的问题短期无法根除,美联储加息也可能对未来全球经济和需求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所以,从定性的角度看,未来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变量将是“供增需减”的趋势,也就意味着原油的基本面还将是趋势性转空,国际油价可能由此开启估值的修复和回归之路。
国际油价大方向向下回归
原油基本面中性估值是70美元/桶左右,所以,原油平衡表由偏紧转平衡甚至转过剩的话,国际油价大方向会朝70美元/桶甚至偏下回归。
总之,此前布伦特95~100美元/桶存在强支撑,但在国际局势缓和的背景下,国际油价会形成收敛三角走势。而在美国决定持续大规模抛储之后,原油的供需基本面将出现松动,意味着国际油价的下方支撑会减弱甚至随之下移,即国际油价可能形成震荡向下的运行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突发地缘事件可能带来短线干扰。如果供应端或者地缘政治方面施加进一步利空,则原油价格向下的节奏会加快。(作者单位:招金期货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