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打造技术共同体 31家单位携手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

   2022-04-24 科技日报
40
核心提示:4月22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

4月22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需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加快突破尖端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共同服务好能源低碳转型战略任务,支撑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履行好电力供应保障首要责任,在进一步强化重大技术联合创新的迫切需要下,创新联盟应势而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指导下,由国家电网公司发起,发电企业、石油石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规划设计企业、新能源企业、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31家单位携手组建创新联盟,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国家战略规划部署,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共同开展前沿基础理论研究,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统筹联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辛保安在讲话中指出,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担当之举,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举,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能源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他倡议创新联盟各方本着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协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强化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培养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坚持示范引领、加快成果转化,以智慧和力量奏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时代强音,为推动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发布《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联合创新框架(草案)》,相关成员单位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技术攻关、市场机制和示范应用等五大合作方向,签署合作意向书,全面启动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路径研究、大型风光电基地输电通道电源优化和示范研究、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电力市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送出关键技术研究、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技术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碳排放追踪与减排技术研究、主动支撑型新能源发电及组网运行技术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研究等八大创新示范项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示范工程建设和成果推广应用,达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共识,促进跨领域技术交流合作,加快形成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生态圈、产业链。

据了解,创新联盟成立意义重大,既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打造能源行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之举,有利于打造合作共同体,实现技术创新的快速突破和成果的协同转化;有利于打造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合作单位的优势,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事业的聚变式发展;有利于打造技术共同体,充分共享科研成果,实现能源领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统筹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创新联盟坚持四个方面合作原则:坚持政企协同、更好服务政府决策。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重大技术需求。紧扣电网发展需求,瞄准电力安全保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前沿科学领域、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集中攻关。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多方互惠互利。建立成员单位间互惠互利和协同创新关系,携手共创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下一步,面向我国能源转型重大需求,创新联盟各方将加快建设新型储能、氢能绿色制取与高效利用、电碳市场、电力需求响应等面向“3060”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创新方向的示范项目,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之路上同心同德、共商共创,共同谱写服务“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