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三亚:“南繁硅谷”做强农业“中国芯”

   2022-04-29 海南日报
41
核心提示:青山环绕,白云悠悠,三亚市崖州区坡田洋内阡陌纵横。半个月前,这片土地上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完成采收,

青山环绕,白云悠悠,三亚市崖州区坡田洋内阡陌纵横。

半个月前,这片土地上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完成采收,部分田地间枯黄的玉米秸秆和郁郁葱葱的田菁,悄悄孕育着下一次的茁壮成长。

这片土地还有个名字,叫做南繁。这里不仅培育出了大众熟知的杂交水稻,还有高产玉米、大豆、抗虫害棉花……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有七成以上经过南繁的培育,从这片土地上收获的“种子”,带着新的使命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成长、收获,被赋予新的生命内涵。

近日,在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在查看圣女果生长情况。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繁育

这里育出“中国种”

讲南繁的故事,绕不开“野败”。袁隆平院士团队20世纪70年代在三亚发现的这株野生水稻,打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

“野败”让袁隆平的“稻田梦”照进现实,而南繁种下的“梦想”,远不止一株“野败”。

今年春节期间,位于三亚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常常钻进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他叫程相文,是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86岁高龄的他已在海南度过了58个春天。

包括程相文在内的育种专家们认为,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的海南,尤其是三亚一带良好的光热条件,是天然的“加速器”,能加速缩短育种年限。半个多世纪来,程相文在南繁陪伴一茬又一茬玉米长大,同团队一起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永优”等品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5亿多亩。

据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最新统计,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800家“育、繁、推”相关种业企事业单位、超8000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制种工作,每年有超过300万份的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

科技人员在这片热土上种下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繁博

这里不仅能种“中国粮”

同在崖州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科研中心国家种质三亚野生棉圃(以下简称三亚野生棉圃),形态各异的棉花在这里自由生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室主任杜雄明说,全世界棉属一共有52个棉种,三亚野生棉圃里就保存着43个野生棉,是我国棉花科研人员最便捷的材料库。

“海南虽不是棉花产地,却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棉属植物类型多样,种质资源丰富。”杜雄明说,三亚的光温条件良好,通过南繁加代,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因此国内大部分棉花种子都源自这里。

不仅仅是棉花: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在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谷子等作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及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南繁育种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创新研究院选育出适宜深远海养殖的卵形鲳鲹速生优质新品种(系),有效拓展了养殖空间,推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南繁作物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领域拓展,覆盖物种40多种。”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繁茂

这里强劲农业“中国芯”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完成了在三亚南繁大豆选育基地最后一批实验大豆的收割。“亩产突破600斤,远超国内平均水平!”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国栋惊喜地说。

去年冬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名誉主任盖钧镒带领研究团队在这里开展热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初步筛选出一批适合热带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品种。目前,该团队已经初步实现“一年四代”的繁种技术,正积极探索开展“一年五代”快速育种技术的研发。

育良种,更“育”技术、“育”产业。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海南依托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聚焦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应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力争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南繁种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用种安全。

“种业从1.0发展到了3.0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主任杨维才说,南繁已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共享平台也日臻完善。

“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担子很重,但一定成功。(海南日报三亚4月28日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