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围场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2022-04-15 承德市科技局
51
核心提示: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同意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同意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全国目前仅有的6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广西桂林、山西太原、广东深圳、湖南郴州、云南临沧)。围场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核心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深度融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围场创新发展的核心平台、重要抓手和重大机遇,以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积极推进该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坚决扛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力实施造林增绿提质、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的57.8%提高到60.25%。强力推进全水系治理。统筹推进滦河辽河两大水系源头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实施“一断面一策”措施,水源地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毫不放松推进大气质量改善。全域推进清洁取暖,县区PM2.5年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2.1%,优良天数增加到303天。全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农业化学农药使用量由2018年的100克/亩下降到80克/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

(二)实施绿色产业培育行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县域“1+2”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壮大。坚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发展的突破口。全力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做强,示范区建设以来旅游人次累计达到10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7.19亿元。强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生产应用产业基地。风光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02万千瓦,能源环保产业向集约化发展。全力推动“食、药、医、健、游”五位一体融合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功能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医疗康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围场县医疗功能园区主体装修完工。

(三)实施精准扶贫脱贫行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县16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4.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成功摘掉“国贫县”帽子。围场“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入选中国健康扶贫优秀案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扶贫模式获评“全国产业扶贫优秀案例”;城子镇八倾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经验做法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面向世界推广推行。全县2名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1个,累计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210名,累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40余项,培训农民3.2万余人次。强化就业扶贫,制定完善就业扶贫相关政策措施,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7万人;深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培训1万多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力。

(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化企业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计划,全县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家。强化产业创新。用足用好省市“30+36”支持政策,聚焦“2+3”主导产业,启动实施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特色产业提质、未来产业培育“四大创新工程”,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8家。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京津研发、围场转化”创新模式,深入贯彻引进人才的支持性政策,推行周末专家、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进方式,组织开展京津研发机构与围场企业对接活动,202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8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