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创原建设工作,全市上下积极参与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政企、校企、校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飞地发展模式,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一年来,商洛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释放创新活力,全市科技创新风生水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根。
“两链”融合
创新驱动破解“卡脖子”难题
对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来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始终掣肘着商洛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以来,商洛成立了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相继出台了《秦创原(商洛)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高校进企业活动,征集“卡脖子”技术需求35项,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全市80余家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40余家企业与西安交大等高校达成了校企合作,完成技术合同交易1.73亿元。
“我们于2019年11月份投产,目前招引企业14家,其中科创类企业6家。”在洛南县环亚源环保集团,负责生产运营的总经理康娟说,“针对尾矿、化工企业污泥中含有部分重金属、废金属,我们通过先进工艺,从危固废中提取有色金属,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使废弃物变废为宝。2021年,上缴利税1.51亿元。”
在科技项目谋划上,商洛组织申报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专项项目5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省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重大技术产业链8个(钒产业),争取中央和省上2021年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36项,总资金约4700万元。 还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创新驱动,市政府和农发行等13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0家市级银行与20家企业签订了项目贷款合同或意向书,涉及金额62.98亿元。积极探索科技创新融资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飞地孵化
精准对接实现“空中加油”
历经一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商洛科技创新上升了新台阶,经济发展迈出了大步伐。
事实上,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商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精神,实现商洛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
商洛依据市内外资源禀赋的差异性,通过“政府统筹、企业共建”的方式,引导和支持虎之翼、雷博光电等龙头企业持续深化“异地研发、商洛转化”发展模式。拟采取“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人才主力”的形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集创新企业培育孵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功能为一体“飞地孵化器”。目前已签订相关协议,形成飞地孵化建设方案。
“我们团队分别采用尾矿固体废弃物烧制性能优异的发泡陶瓷材料,尾矿利用率80%,年产量是现有辊道窑的3倍左右。继发泡水泥新研发成功后,新研发工程陶粒,硬度和质量优于石子,目前已与蓝田建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商洛高新区秦创原(商洛)创促中心孵化基地,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赵威展示了烧制好的发泡水泥和陶粒样品。
山阳、柞水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完成,“盘龙产业学院”“盘龙健康医药工程技术中心”“秦创原秦岭健康医药成果转化示范园”挂牌成立,标志着商洛校地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利用商洛道地中药材研究面膜,申请专利,与香菊药业合作开发鼻腔凝胶,目前已有部分成果。”商洛学院梁旭华教授说。
校地合作催生效能,创新打造产业矩阵。陕西海恩与西安交大合作开发改性锰酸锂等新材料,取得发明专利13项,目前改性锰酸锂和18650电池已投产,年销售额1.5亿元。氟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及储能电池已开工建设,投产后将形成30亿元产值。中天禹辰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丹凤县政府开展校企、校地三方合作,共建环秦岭航空智能科技装备产业园。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AI领域的学科优势及人才储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商洛的产业结构优势,商洛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创造新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生态,推动商洛升级加入全国“AI+”产业阵营,使产业新区焕发新的活力。
西安·商洛飞地孵化器目前已确定生物医药、健康食品、新材料等领域约10家企业入驻。
人才下沉
乡村振兴有了“压舱石”
让企业出题,让专家解答,积极发挥科技人才引领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是商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年来,商洛聘用徐宗本等8名院士为秦创原(商洛)创促中心顾问,并邀请陈发虎、张宏福、朱玉贤等院士开展“院士商洛行”活动。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与高校共建人才联络平台13个,组建秦岭特色生物资源研发等创新团队2个。全市共选派392名科技特派员,持续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推进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转移转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被群众誉为“土专家”的柞水县科技特派员李小虎,从羊肚菌建棚、育种、出苗,一直蹲在大棚里,他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样,全神贯注地呵护着羊肚菌幼苗。
“这块科技示范田原来种草莓,1亩地收入5万元,为了节约用地,改种羊肚菌,1亩收益10万元以上。”李小虎说,“我们先是引进湖南技术,后来跟着陕师大、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学习,攻克技术难关后再向全县推广,提高农民收入。”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有了“压舱石”。曾经贫困的山沟如今有“颜值”更有“气质”。
商洛学院体育学院杨艳是依托科技创新带动创业的女中豪杰。她借助秦创原平台建设和体育专业优势,申请工程技术中心,计划近期成立康养体育服务公司,目前带动30余名老师参与创业,其中4人参加全运会执裁。
将创新驱动延伸到乡村振兴“末梢”,柞水县走出了“先手棋”。柞水县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政介绍说,柞水县木耳产业得益于秦创原平台建设,以前菌棒生产对生态破坏较大,浪费土地面资源,而且产值不高。自从吉林农大在这里建立院士工作站后,引进专业团队,从山上采集样本,探索出吊袋生产木耳,形成了培育菌种、制定标准、病虫害防治、废弃菌包利用、产品深加工研发等闭环式经营模式。公司共为3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大学生40余人自主创业。
今年3月,商洛实施了“三百四千”工程,围绕“3+N”产业集群和17条重点产业链,确定了30个“千名人才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开展了“科技局长进百企纾难解困”活动,走进109个科技型企业生产一线,现场解决问题23个,协调省市主管部门解决问题9个,征集科技技术需求百余项。
“仅去年全市刚性引进硕士研究生138名,博士研究生5名。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柔性引进各类人才32名,落实高层次人才过渡住房、安家补贴、税费减免、创新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赵绪春说,“未来我们还将借力秦创原建设,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人才创新高地、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助力商洛‘一都四区’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