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德州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科技强企方阵,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小城市发展特点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
近年来,德州市科技局坚持顶层设计先行、创新政策引领,出台了系列惠企利企政策文件,特别是《德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1+4”配套文件,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高新企业培育、高能级平台搭建、区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科创人才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提出具体支持措施,将科技政策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联动配套,着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同时,德州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收入减免增值税等普惠性政策,确保科技政策扎实落地。2021年,德州市委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全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今年1月6日,科技部下发通知支持德州加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由此开启德州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近期,德州将整合现有科技政策,出台《关于支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
打造科技强企方阵
德州坚持将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打造“孵化培育、入库扶持、成长壮大、高企认定”的全链条梯次培育体系,深挖培育资源,“一对一”精准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三年连涨”。2021年,德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74家,较上年增长35%,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30家,较上年增长53%。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场科技型企业政策解读培训会,同时组织企业收听收看“山东科技云讲堂”,帮助企业学政策、用政策,提高申报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德州始终坚持企业是创新主体,从研发基础薄弱等自身特点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出台《德州市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支持政策,确保研发投入后补助、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应享尽享,建立研发导向的项目扶持机制,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凡申报市级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等各类财政补助资金的企业,其上年度研发经费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或额度;鼓励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扩大有效研发投入;建立统一管理、科学分工、各方联动、信息共享的研发投入管理机制,加强研发投入归集统计培训,指导企业正确归集研发费用,加强创新管理。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1%,居全省第2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88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9.22%,居全省首位。
聚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德州市建立了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库,筛选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入库储备,支持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联合攻关。2021年,百多安““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今年,“马铃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4个项目获2022年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立项。在做好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同时,德州还将出台《德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揭榜制”实施办法》,围绕主导产业,以“揭榜挂帅”形式实施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关键技术突破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
积极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充分发挥平台聚资源、聚人气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产研院德州分院、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6家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在德州落地运营。2021年,首批建设健康食品、功能糖及生物制品、半导体、新型纺织、桑产业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今年,德州将正在积极推进泰山体育集团、希森马铃薯集团建设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国字号”科创平台实现突破;聚力打造天衢新区科创城,为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继续建设3-5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在全市形成“1+10+N”的创新体系。
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作为全省唯一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德州紧紧围绕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定位,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叠加机遇,深入对接京津等地创新资源。自2016年连续举办四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为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提供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平台。同时,不断提升与大院大所合作水平,促进德州学院等驻德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在德州转移转化。目前,全市1853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93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70%。近三年,年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探索建立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培训职业技术经理人526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今年,德州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体系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旨在让更多优质科研成果在德州落地转化。
加快科技人才聚集
近年来,德州市科技局不断探索发挥科技金融支撑作用,出台了《德州市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将国家认定有效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部纳入支持范围,市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和融资担保支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上市挂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2021年,为106家企业提供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66笔4.3亿元,2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2000万元。落实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化补助、贷款贴息共458.37万元。
加快科技人才聚集
近年来,德州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出台“黄金30条”升级版《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2021年,大国重器有限公司德国专家获中国友谊奖,实现零突破。新增4家院士工作站。2名外国专家被认定为山东省离岸创新人才。创新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0家。全年新增外国专家人才58人。今年,德州将大力实施“招校引院”工作计划,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共建创新载体的新发展路径;实施科技人才培山育峰工程,突出外国人才专家、海外人才(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育聚集。启动全市“名院名校直通车”活动,针对性举办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
下一步,德州市科技局将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整合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创新要素聚集,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更大力度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更大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更大勇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发展“德州路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