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华日报(第1版):做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的“奋斗者”——访“改革先锋”、中国船舶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

   2022-05-11 新华日报(第1版)
81
核心提示:做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的“奋斗者”——访“改革先锋”、中国船舶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新华日报 2022年5月4日

做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的“奋斗者”

——访“改革先锋”、中国船舶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

新华日报 2022年5月4日 第1版

本报记者 房雅雯

“去年全世界有一半的大深度载人深潜活动都是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完成。我很幸运能赶上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完美融合。”4月27日,在地处无锡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望着户外广场上一字排开的载人深潜“大国重器”实尺度模型,中国船舶第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自豪地对记者说。

叶聪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完成近百次下潜。他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驭龙潜海 跨出挺进深蓝第一步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7020米。同一天,我国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成功。深海之下,“蛟龙”号主驾驶叶聪与正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互送祝贺,这段奇妙的海天对话,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变成了现实。

十年攻关,一朝梦圆。2002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列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第二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在此之前,中国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从600米到7000米,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高压、密封、耐腐蚀、绝缘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一方面,载人深潜技术可供参考的材料非常少,我们只能从外国的宣传画、读物和影视作品中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当时的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水平有限,许多零部件都要从零开始,有些还不得不靠引进解决。”叶聪说。当众人被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动时,他却将其中有关“和平号”潜水器的镜头看了上百遍,以寻求灵感。

越是困难越要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叶聪潜心钻研,在没有母型船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蛟龙”号各阶段最重要的设计图纸。为了对潜水器运行有直观感受,他还报名“蛟龙”号试潜,凭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成为完成深潜任务的最佳人选。

2010年,“蛟龙”号在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到达2000米深度时,潜水器数次出现电气绝缘故障,极可能发生壳体漏水或短路,一旦几千米深的水压作用到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选择立即上浮,但是这样故障现象就会消失,搞不清楚原因,就无法下潜更大的深度。”压力之下,叶聪保持冷静,随后反复下潜5次终于排除了故障,为后续试验积累了大量故障数据。

3000米级海试成功后,叶聪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7月,叶聪完成了“蛟龙”号第一次5000米级别的下潜任务,在海试现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每次关键的下潜前,他都会立下“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的铿锵誓言,这是支撑他驶向深蓝的持久动力。

科研勇士 筑牢自主可控阵地

在研制“蛟龙”号的过程中,叶聪深刻认识到,要向深海进军,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是前提。

2009年,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正式立项。“‘深海勇士’号下潜深度虽然不及‘蛟龙’号,但是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配套设备国产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叶聪表示,通过研制“深海勇士”号,国内大量航天航空、工业机械等领域的企业首次实现了技术“下海”,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也为我国未来全海深科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产化部件研制的道路充满艰辛。在测试“深海勇士”号充油锂电池承压能力时,电池组到达模拟的2000米水深后,电池温度突然从20℃飙升到100℃,引发爆燃。“发生故障并不可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弥补一项不足。”叶聪带领研发团队,推演引发电池事故的各种可能性,针对每一种潜在故障原因,都作出了相应改进。历经8年艰苦研发,验收报告显示“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我国已具备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能力。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从此,“地球第四极”烙下中国印,我国成为同类型载人深潜装备领域的领军国家。

“奋斗者”号能在万米海底勇往直“潜”,得益于有一颗强大的中国“心脏”,其国产化率超96.5%。叶聪介绍,“奋斗者”号融合了之前两台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为例,它完全能应对深海的高压冲击,加上我们采用‘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少、安全性强。”

接续奋斗 誓将深潜进行到底

张伟是七〇二所电气系统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技术过硬的潜航员,担任“奋斗者”号主驾驶。第一次潜入万米海下,他激动地感慨: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张伟说:“我的潜航技能是叶所长手把手教的,是他告诉我在海底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灵活处理,以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

叶聪对这群年轻人寄予厚望,平时科研工作中,常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实、做细、做深。“我仍记得刚工作两年就担任‘蛟龙’号总布置设计师时的振奋与激昂,现在,我同样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去拼、去闯。”叶聪说,在“奋斗者”号前期设计以及海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科研人员开始承担起项目核心岗位任务。在他看来,这些“后浪”是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将不断把深海技术往前推进。

“万米深度只是科学坐标之一,我们还追求更多场景的应用和反复安全的到达。”叶聪表示,在“奋斗者”号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他和团队正围绕深海装备快速化、重载化以及协同作业方面继续努力。未来,还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潜水器谱系,为海底资源、地质和深海生物调查,以及科学研究、水下工程、打捞救援和深海考古等提供更多支持。

近年来,针对我国深海装备行业发展需要,叶聪牵头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深海装备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深海装备技术学术委员会,有力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搭建了潜航员培训技术体系,组织编制潜航员培训教材,指导培养多位潜航学员;走进校园课堂,带头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积极推动青年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青年人奋斗拼搏最好的时代!”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叶聪希望年轻人潜心钻研、不惧困难。“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困难面前沉得下心,也希望今后有更多人关心海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