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金华构建“一廊六城”创新空间新格局

   2022-05-11 创新浙江
40
核心提示: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有了“路线图”。日前,金华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发布《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

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有了“路线图”。日前,金华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发布《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

5月9日下午,金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相关内容。根据《规划》,浙中科创走廊将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管理机制,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力打造“一廊六城”创新空间新格局和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致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

全省四大都市区 

科创走廊布局形成

这是继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后,浙江省第四个正式发布的科创走廊规划,是省委、省政府支持金义都市区发展建设的又一政策红包。

《规划》明确,到2026年,浙中科创走廊创新型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芯”光电、现代中医药及生物技术、新型农机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若干前瞻性、引领性的应用研究重大成果,走廊内R&D投入强度达到3.5%,培育和认定的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200家以上,新引进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基本建成。

围绕金义主轴 

布局“一廊六城”

浙中科创走廊将围绕都市主轴,加快一廊串联聚合,推进“六城”聚力发展,致力成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先行地、全省科产贸融合发展示范地、浙中创新发展引领地。

据介绍,浙中科创走廊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以师大创新城、中央创新城、光电创新城、金兰创新城为支撑,全面构建“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创新空间新格局。“一廊六城”的规划面积共17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部分西起金华科技城,东至义乌科技城,东西向约20公里。同时,在市域内,走廊东西两端构建“东阳—浦江—磐安”和“兰溪—武义—永康”两条科创联动区,实现对内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市域外,加强与省内四大科创走廊创新联动,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多点”科创飞地。

突破瓶颈打造

三个产业集群

浙中科创走廊将依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百亿工程”,以科研院所为引领,以企业为核心,对外引进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高端人才,对内创新集聚顶尖创新力量,在科技“塔尖重器”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六城”范围内,启动建设“金华产业光源”科学装置,推进省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医药领域的浙中实验室,到2026年,形成浙中科创走廊“聚能环”,提升对区域的带动力。建成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6年达到40家。

同时,借力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聚焦“芯”光电核心产业集群,提升现代中医药及生物技术、现代农机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信创、光电光伏、数字贸易、现代中医药、医疗机械、现代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荣,构建当下、未来“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创新生态

激活创新“强磁场”

根据《规划》,将在市级层面成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统筹“六城”协同联动开发建设工作体系,并成立实体化管理机构,实行“四统三分”管理机制。在走廊范围内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科技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等。同时,高标准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协同在线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建立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针对性的制度供给,优先支持涉及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重要基地等要素保障,优化区域创业创新环境,致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

未来五年,金华还将不断提高走廊内科技中介、科技大市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的服务质量,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引导科技人员、高校院所承接企业等项目委托和课题招标;搭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设施配套水平,提供优良生态文化品质环境,将浙中科创走廊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科技服务与城市服务新高地。

(来源:创新浙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