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吴江开发区:打造创新灯塔 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2022-06-01 人民网-江苏频道
57
核心提示:灯塔照亮前路,航船行稳致远。5月27日,苏州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召开2022年度工作部署会,总结过往、

灯塔照亮前路,航船行稳致远。5月27日,苏州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召开2022年度工作部署会,总结过往、聚焦当下、眺望未来。

360截图20220601121740916.jpg

自2020年授牌以来,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大胆尝试、勇敢开拓、精心谋划、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发展源动力,成为苏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引擎之一。吴江区委常委、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牟表示,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要进一步放宽视野、提高站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聚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抢占新赛道、铸就新核心、形成新优势,通过打造创新灯塔,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这艘“巨轮”驶向远方。

精耕细作

“试验田”迎来“丰收季”

自贸联动创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层次、高水平、高维度的改革创新。

2020年2月29日,吴江开发区获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授牌。自获授牌以来,吴江开发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激活力,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推动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形成改革试验和协同开放的整体效应。

两年来,吴江开发区多维度对接,充分释放联动发展潜能,成功复制推广了苏州自贸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创新方面的经验,积极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模式、非保税货物监管便利化、创新发展“保税+跨境电商+免税购物”的一体化零售模式;通过实施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试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模式业务改革等举措,实现保税与非保税产业深度融合,生活与生产互动促进。

为全面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吴江开发区高标准打造产业集群,重点推进5G产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获评江苏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依托人工智能先导区和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凭借精耕细作,“试验田”迎来“丰收季”。日前,2021年度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评价意见出炉,吴江开发区综合评分93分,在苏州19个省、市联动创新区(不含苏州工业园区)中,名列第4,名次实现了巨大跃升;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的“自主创新”项目中,3项获省级认定,获评数量居苏州第2位。

创新为王

为一体化奏响“最强音”

创新,是吴江开发区最显著“气质”,也是刻在其发展理念中的“基因”。

为了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打通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积极向上争取,成功创建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南京分中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窗口。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一旦涉案,在融资、招聘、交易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对此,吴江法院建立了相应的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对自动履行的当事人,通过依法出具自动履行证明,发布诚信履行名单等方式,让诚信履行获得更好的社会信用评价。

2021年11月,在吴江开发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雅珂迪包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法国籍人才万桑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才服务中心成功办理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及随员证。这是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外籍人才跨区域申办“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有关政策实施以来,首张以家庭为单位跨区域申办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

两年来,吴江开发区自贸联动创新区的创新成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为苏州南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奏响“最强音”。但改革创新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自贸区联创区建设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今年正值吴江开发区成立30周年,回顾这三十年的历程,我们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积累发展起来的。承前启后,谋划吴江开发区未来的三十年发展,最需要的仍然是改革创新。”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陆斌说,接下来,吴江开发区将制定可梯度开展的改革试点清单,积极探索对接自贸区的“必选动作”和“自选动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受企业欢迎的制度创新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