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6月1日起上海将有这些变化→

   2022-05-31 光明网
40
核心提示:  光明网5月31日讯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介绍,6月1日

  光明网5月31日讯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介绍,6月1日起,全市将进入第三阶段,即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此前,上海已在奉贤、金山、崇明三个区,开展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压力测试。

据悉,下一步,上海将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6月1日起上海将有这些变化→

宗明表示,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日前全市单日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人数降至两位数(昨天29例),封控区总人数降至20万以下,防范区总人数达到2200万以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降新增、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也需要广大市民朋友继续给予支持和配合。

发布会上,宗明介绍了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相关举措。

  关于社会面管控,实行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若报告新增阳性感染者,按照国家风险区域划分有关标准,划定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并严格实施相应管控措施。如果目前仍处于封控区,继续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若封控区7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降为管控区,管控区“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连续3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降为防范区。住宅小区恢复出入,除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外,各区、各街镇及各居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居住本社区的居村民出入。

  关于监测预警,依托检测哨、电子哨、抽检哨、监测哨、流调哨等,建立健全便捷灵敏的发现机制,通过“核酸+抗原、场所码+数字哨兵、发热门诊+药店监测”等,第一时间发现风险人员。进入有明确防疫要求的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学校、企业等单位,要切实落实发热零报告制度,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发现异常症状人员,及时送医排查。

  关于交通组织,市域交通,6月1日起,市内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全网恢复基本运行,对江轮渡(含三岛客运)有序恢复运行。终止施行机动车电子通行证制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恢复正常运行。除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外,私家车和单位用车正常出行。对驾驶机动车出入市域道口的,继续执行核酸阴性证明查验等措施。对外交通,6月1日起,基本恢复铁路正常运行和旅客进出站。择期在陆路离沪、入沪通道解除现有防疫管控措施。道路省际客运采取“一线一方案”,协商恢复。水路省际客运视情恢复。航空逐步恢复国内航班执飞我市,调整相关航司执飞我市航班的客座率。

  关于复商复市,购物中心、超市卖场、便利店、药店等商业网点有序恢复线下营业,6月1日起,客流总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线上预约。农贸市场有序恢复。沐浴、美容服务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恢复经营。邮政快递有序恢复处理中心和营业网点,逐步全面恢复个人寄递服务。家政、家电维修服务逐步恢复经营。各类文旅、体育场所有序恢复,6月1日起,室外类型的A级旅游景区逐步有序开放,落实“错峰、预约、限流”等措施,客流总量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75%。各类影剧院、文博场所、健身房等密闭场所暂缓开放,后续视情调整。公园实行限流、错峰有序开放。

  关于复工复产复学,6月1日起,在做好防疫管理的前提下,加快企业、园区、楼宇等全面复工复产。无疫情风险区域内企业与小区间正常通行,有疫情风险的企业继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居家办公或点对点通行。分阶段复学复课,优先安排高三、高二、初三年级学生复学。中小学其他各年级继续开展线上教学至本学期末。幼儿园、托儿所、托育机构等不安排幼儿返园。

  关于公共服务,6月1日起,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政务服务窗口有序开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除居住在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外,正常返岗上班。

宗明表示,当前,上海市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市民朋友继续给予理解、支持和配合。希望广大市民继续做好个人防护,牢记“三件套、五还要”,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同时,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自觉遵守核酸检测、扫码、测温等各项防疫规定。(记者 战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