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全球第一 你在网上“充电加油”吗?

   2022-05-23 人民日报海外版
61
核心提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上线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全球第一。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许多青年通过慕课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终身学习,充实自我

汪凝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工作单位是位于丰台丽泽商务区的一家金融机构,每天通勤时间近3小时。对汪凝来说,在地铁上学习已收藏订阅的慕课课程已成为他的习惯。

“最近我在看慕课网站上复旦大学老师讲授的《三国志》导读,因为一直对三国时期历史很感兴趣。课程中涉及古典文献解读的方法,也可以为我今后阅读其它史书提供帮助。”虽然所从事的工作与历史学无关,但在汪凝看来,参与在线学习可以丰富学识、拓宽知识面,他的同事中不少人同样也是慕课的粉丝。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人生追求,在“云端”进行远程学习,提升自我。如今,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热爱线上学习渐成风气。

慕课、知识社群、网易公开课……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让广大青年在离开校园后也能够继续学习,还能让全世界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据悉,中国慕课数量及学习人数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3年起步的中国慕课平台,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中国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早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

关键一招,提高技能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曾表示,要用好慕课这关键一招,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大学不仅要重视建设专业性强的慕课,还要重视建设受社会欢迎的科普类、知识类、服务类课程,为全民终身学习贡献大学力量。”钟登华说。

正是得益于几年来慕课平台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行动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众多像汪凝一样习惯在线学习的社会青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推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3个资源平台以及“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据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高等教育平台浏览量已接近900万人次,高峰时1秒达到7000人次,访问用户覆盖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129个国家和地区,查看点击学习课程超过2.5万个,占全国课程比例超过93%。职业教育平台目前已经汇聚了将近200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6000余门在线精品课和2000余门视频公开课,有效帮助使用者学习各类知识技能。

优化体验,拓展潜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高质量的在线教育平台,为社会学习者便捷、高效的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强大助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站一直存在完课率低的短板,不少学习者选课后学了几节便中途放弃,并未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真正培养起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业内人士指出,在线课程未来在优化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更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充电”“加油”的获得感。

“只选了课还远远不够,还要使学习者真正听进去、学进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铁铮说,线上课程还需要提高授课的互动性和精准性,完善针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课程设置也要及时更新内容、丰富完善方式;要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引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在线教育质量。”(记者孙亚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