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稻耕、种、收的机械化率分别为98.35%、56.30%和97.73%,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84.35%。不难发现,水稻耕作和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仍然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也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环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齐这一短板?未来又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水稻专业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金千瑜。
水稻种植机械化要系统地补短板
“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涉及自然、社会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金千瑜指出,比如由于水稻种植制度和类型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稻区,既有单季稻又有双季早晚稻,既有常规稻又有杂交稻,这就给水稻种植机械、播种育秧、季节茬口、机插取秧等农机、农艺环节带来诸多制约。而且稻田地形地势复杂多变,水稻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特别是丘陵山区稻田小、不规整,严重制约了水稻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应用。此外,农机与农艺的配套性不好,这会导致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的技术到位率不高,很难发挥农机与农艺的技术优势。最后,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创新不能满足水稻经营者的生产需求。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小苗育插秧技术,就不适合长秧龄双季晚稻和单本、少本杂交稻生产的应用。
“补齐这一短板需要系统地分析与解决。”金千瑜指出,要围绕南方双季稻和杂交稻机械化种植开展一系列包括机械、品种、技术的科技创新与协作攻关。水稻机械化移栽属于绿色稳产增产技术,具有灾害抵御能力强、除草剂使用少、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季节茬口矛盾、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毯状苗、钵体毯状苗机插,有序抛秧和钵苗摆载等不同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验证,把握不同模式的技术特性和适用条件,综合分析结果,科学确定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又经济适用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路线和配套机具选型;研究延长毯状苗、钵体毯状苗机插秧龄,以解决双季晚稻长秧龄大苗机插难题;通过精量播种等技术创新,来降低杂交稻播种量,以实现杂交稻单本、少本壮秧机插;钵苗移栽要解决低成本育秧转运,提高移栽作业效率和作业性能;并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水稻机械精量直播种植。
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水稻产业经营规模和着力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相关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改善育插秧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作业服务覆盖能力。进一步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中的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遴选当地宜机品种,合力培育适宜机插的壮秧,“为机育秧”,加大稻田土地整理和宜机化改造力度等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金千瑜团队就致力于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研究。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中机插秧占到80%以上,机插秧的关键是培育健壮的盘式秧苗。但当前绝大多数机插秧都是采用营养土进行盘土育秧和带土移栽。这种方式会导致年复一年地从农田或林地取土,严重破坏了耕作层土壤和植被,甚至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同时,育秧床土的取土、晒干、粉碎、过筛及运输、储存等环节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育秧床土的培肥、调酸、灭菌等不易做到均匀一致,床土质量很难保证,还会造成育出的秧苗参差不齐。
针对这一现状,金千瑜团队自2011年以来,以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用以代替营养土来培育机插秧盘式秧苗。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黑龙江等10多个省份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水稻无土基质育秧不仅可以解决机插秧取土难题,有效地推动了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而且也为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水稻生产机械化要各方共同努力
“目前市场上的国产水稻机械基本能够满足农民或经营者的需求。”金千瑜举例说,比如水稻插秧机,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分别于2007年和2021年组织了两次水稻插秧机作业效果综合测评,从测评结果看,市场上主流国产插秧机机型伤秧率、漏插率、漂秧率等性能指标均优于标准要求。且2021年比2007年有了进一步提升,能够满足水稻生产农艺要求。国产机具与外国机具相比,在整机价格方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这一发展势头为我国将来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种植机械化率达到80%的目标增添了许多信心。”金千瑜告诉记者,我们要根据我国水稻生产条件与生产特点,在耕作和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水稻种植、施肥与植保等田间管理、秸秆还田和稻谷烘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研究与示范推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实现具有我国特色的耕、种、管、收、还(秸秆还田)、干(稻谷烘干)六大环节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目标。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将具有举足轻重的装备支撑和技术支撑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金千瑜认为,农户和经营者要成为懂机械、懂技术、懂管理的水稻生产行家里手;农机企业要做有情怀、懂经营、保质量的农机生产者和服务者;农技推广人员要成为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推动者和为农户服务的热心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毫不动摇地持续推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水稻生产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