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外国语学院吴燕京教授对语言发展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吴燕京教授研究发现,出生仅仅五个小时的新生儿便可利用由大脑额下、颞上和顶下皮层组成的感知运动神经系统快速学习母语的元音音素,表明了针对语言功能的神经可塑性变化是人类大脑与生俱来的特征。
美国科学院院士、心理语言学泰斗理查德·阿斯林(Richard Aslin)教授对此项研究点评时指出,该研究发现解决了原始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问题,为发展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前,为了揭开人类语言发展之谜,吴燕京教授与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展开合作,对75名健康的足月新生儿进行了临床认知神经学研究。所有新生儿都在出生五个小时内接受了不同的语音刺激或相同条件下的静默控制,并采用前沿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记录全脑的血氧浓度变化。
结果显示,相较于接受不规律元音刺激和静默控制的新生儿,接受规律性元音刺激的新生儿大脑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幅值提升的更高,其峰值的潜伏期也更为提前,说明在出生仅仅五个小时后新生儿便具有了音素辨别能力。支持这种能力的脑神经机制主要包括颞上、额下回、缘上和左侧顶下皮层。这些区域恰好对应成人的镜像神经网络,包含负责语言产出的布洛卡区和负责语音感知的唯尔尼克区。
基于以上发现,吴燕京教授提出新生儿在出生当日便可以学习语言,其大脑的神经反应检测出元音与非元音之间的细微差异,说明人类出生后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对语言(音素)的高敏感性。听到母语元音可能会触发新生儿脑内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模仿神经网络。该网络是婴幼儿语言模仿学习的核心系统—感知运动神经环路的雏形。婴儿期的语言模仿学习迟滞是一系列神经发育性障碍的典型症状,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瑞特综合症和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疾病有着高度的相关性。通过揭示出生后音素感知能力快速发展的神经机制,吴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使得测量新生儿感知运动系统的动态特征、筛查神经发育性障碍高危群体、并尽早开始干预和治疗成为可能。
《自然·人类行为》是《自然》出版集团在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权威刊物,2021年影响因子为16.2。吴燕京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宁波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该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
(来源:宁波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