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2022-05-30 大众日报
41
核心提示:5月29日,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滨州代表团代表苏怀兴、褚国栋、姜涛(从左到右)在大会住地就培育壮大数

5月29日,出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滨州代表团代表苏怀兴、褚国栋、姜涛(从左到右)在大会住地就培育壮大数字动能、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展开热议。记者卢鹏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省党代会报告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个方面工作之首,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报告提出,以一流平台汇集创新要素,凝聚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实验室是源头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目前,全省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省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261个。

“这些实验室在推动源头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代表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我省布局,出台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时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通过建设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山东创新发展。”

由海尔集团牵头建设的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是我省家电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心面向家电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目前已推出智能家电行业数据合规治理平台,在变频驱动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并提出智能家电核心模组解决方案,成功实现智能家电产业全链条自主创新。

报告有关“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部署,吸引了海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代表的目光。“创新中心发展的关键,是技术、人才以及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我们将从强化技术、人才保障、共创生态、成果转化、平台运营等方面继续发力,夯实平台的基础作用,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他说。

鲁南制药集团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关永霞代表认为,高能级创新平台不仅是原始创新策源地,更要为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与支撑。“目前,我们已成功解决桔贝合剂过滤困难等生产难题100余项、提升国家药品质量标准10余项,实验室将继续推进中药制药重大原始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不断提升服务生产一线的能力。”关永霞说。

解决“卡脖子”问题是科技创新的首要紧迫任务。看到报告对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作出一系列部署,省眼病防治研究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倍感振奋:“我们将利用好‘医、教、研、产’融合式创新发展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眼科与眼视光专业高质量的医疗、科研、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孵化器和产业链,塑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影响力的‘视觉硅谷’。”

“报告提出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指明了方向。”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代表说。

去年,省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率先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寻农业科技难题,由省农科院专家揭榜攻克,97项揭榜项目经费达1.32亿元,不仅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也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李长胜表示,下一步,省农科院将继续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并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这几年十分关注山东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他注意到,针对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报告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过去五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多,科技强企方阵渐具规模。”他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各地的高新区责无旁贷,应继续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报告专门提出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我们要主动落实这一要求,发挥‘链主’作用,通过引人才、引企业、引资本多项措施,把氨糖产业链做大做强。”山东省行业领军企业家、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伟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滨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周鸿代表注意到,报告提出要完善“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培养引进机制。“这要求各地要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精准引育各类人才。”他介绍,去年滨州引进高端专家125人、本科以上大学生12680人,其中硕博士1506人,54.9%的引进人才在当地发展势头强劲的高端铝、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就职,“今年,我们创新开展产业链、人才链‘双链融合’聚才行动,研究制定支持产业人才发展的2022版人才新政,着力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必须完善评价激励和收入分配政策,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新增国家级人才21人,其中7人由学校自主培养,还有2人成为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这得益于学校着力破除‘五唯’、实行人才分类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代表表示,学校要按照报告要求,继续创新人才评价形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生态育才、引才、用才,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科技攻关,以创新成果赋能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五年山东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使命、争创一流,必将为“走在前、开新局”提供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