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全球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加速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它利用一套完善的加密技术,形成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优势。然而,随着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区块链加密技术面临“被加速破解”的风险。
日前,我国科学家团队获得重大突破——他们在我国自主创新的区块链技术体系长安链中成功嵌入高性能抗量子密码模块,使其能够对抗目前已知的传统密码攻击和量子攻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专家告诉记者,当前信息网络已经渗入全球各角落,无论是大额金融结算,还是大众消费账单,都离不开现代公钥密码的加密传输。这套密码体系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叶,采用了RSA、ECC等多种算法,确保了强大的安全性——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耗时也需几百上千年。世界上大多数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也脱胎于此。
但是,近年来随着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连续获得突破,这种安全平衡开始打破。量子计算的效率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方式。一道经典的数论密码学难题,如果要破解,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需上亿年,但如果用量子计算机,可能用不了几分钟。
量子密码攻击,很可能会在将来对区块链加密技术形成“降维打击”,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研发抗量子密码的核心技术。中国电子标准技术研究院专家唐晓丹、李美桂近日就发出呼吁:抗量子密码已成为量子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须及早研究部署,警惕相关风险。建议强化研发与应用,鼓励抗量子密码与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长安链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研发,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长安链在研发阶段就已明确——要在加密技术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以实现全面的自主可控。“长安链系统完全适配我们自己的国密标准,并且还具备灵活可装配的性能。”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研发团队近年来不断探索高性能的抗量子密码算法,并嵌入长安链底层架构中。经过不断磨合与测试,这项努力终于在日前取得突破。他们将一种后量子数字签名算法模块化嵌入长安链底层架构中。这种算法在选择信息攻击下高度安全,足以对抗已知的密码传统攻击和量子攻击。“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自己的区块链技术在全球量子密码技术对抗中走在了前列!”据长安链研发团队科学家介绍,该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金融领域,银行间票据信息传输、签名验证的真实性将获得进一步保证,企业可以放心信贷;公众也可以安心畅享“双11”“618”的网购乐趣。
据悉,嵌入抗量子攻击的模块将全面融入长安链技术体系,不断适应各领域应用场景的需求。自2021年长安链自发布以来,软硬件技术迭代进展迅速。软件方面,长安链从0到1自主设计、研发了全球第一个模块化、可装配的区块链开源技术架构,摆脱了区块链底层核心代码对国外的依赖。硬件方面,长安链在全球首创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的96核区块链芯片架构,构建物理安全隔离的运算执行环境,可实现20至50倍的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交易性能提升。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