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四川省内江市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2022-06-13 四川省科技厅
49
核心提示:内江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人才与产业对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

内江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人才与产业对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聚焦“5+5+5”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实施“平台+产业+人才”模式,调整充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市内外委员105名,开展决策咨询论证20余次,完成《关于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研究》等20余个重点调研课题,为推动内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高起点推进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承载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高水平区域创新平台支撑,吸引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604名“甜城英才”、65名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来内江创新创业,柔性引进175名专家团队人员到内江开展科研攻关与技术合作,依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219户,入选“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峨眉计划”等省级人才计划86人,汽车曲轴、后视镜、数据恢复等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前茅。

二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人才实现价值转化。出台《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创建各类新型研发平台,累计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50个,全市科研人才借助平台研发培育新品种200余个、申请专利12403件、得到专利授权6221件,20余项成果获得国、省科技进步奖。深化市校(院)企合作,先后与机械科研总院、西北工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38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内江市赋能新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内江分中心、内江“智能智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5个,新落地清华大学“医疗AI+肿瘤免疫治疗”、成都中医药大学“万吨微生态制剂”等项目32个,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深入落实《内江市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专项改革方案》,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创新创业积极性,约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20余项,领办创办四川花芊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12户。

三是搭建暖心服务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持用行政管理的“减法”和优质服务的“加法”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开展“便民利企助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活动,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7.8%,新增市场主体29751户。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积极推广“内江金融信息服务网”及各金融机构网上融资等线上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信贷投放12.4亿元,创新发放“科创贷”2000余万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行动和重点民营企业创新引领行动,全市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家,新增科创板、新三板精选层上市企业各1家。持续举办“内江高新杯创客大赛”“论道问技·甜城行”“甜城双创故事汇”等内江特色双创活动,吸引清华、北大、浙大等1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20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家学者莅内参加活动,签约落地、入孵项目50余个,提供创新创业指导3000余人(次)。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推行“甜城英才卡”制度,新建内江人才综合体,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医疗健康、子女就学、创新创业等优质便捷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