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下力气抓项目、兴产业。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六合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创新赋能、矢志工业崛起、突出特色发展,以重大产业项目求突破之举、聚升级之能、谋增长之势,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发展之效:以重大项目求突破之举
一是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地。今年5月27日,总投资70亿元的省市重大项目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开工,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配套企业”,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营收约100亿元;5月28日,总投资100亿元的省市重大项目国轩新能源智能制造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20GWh动力电池,年销售不低于120亿元。1-5月,全区签约落地的亿元以上项目110个,制造业项目占比超七成。
二是重要经济指标加快跃升。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特别是工业投资2019年增长11.4%、2020年增长27.3%、2021年达到38.2%;规上工业总产值逐年大提升,2019年增长8.1%、2020年增长11.4%、2021年增长26.9%,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提升。2021年在中国工业百强区中的排名两年前进42位、跻身30强,获评2021年度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三是重点载体平台做大做强。六合高新区在建、投用科创载体和产业化空间超过100万平方米,六合科创中心棠邑科技企业孵化器、龙池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国家级”,龙袍新城产业片区、六合科技创新港、高新科技城、环保科技城、数控机床产业园、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区等载体加快建设。六合经济开发区获评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优秀载体”称号,在全省省级开发区排名大踏步进位,由2019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9位,两年前进8个位次。
二、发展之策:以重大项目聚升级之能
一是做项目建设的“加法”,加快主导产业集聚集群。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着力用好领导挂钩、专班推进、挂图作战、驻企服务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以国轩新能源智能制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去年6月签约落户、10月即开工,为推动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六合成立服务专班,由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每周调度,园区、部门协调联动,从破土动工到首条产线正式投产运营不到8个月时间,既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也干出了大抓发展的精气神。目前,以国轩等新能源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壮大,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与新材料、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能级不断跃升,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4%。
二是做落后产能的“减法”,加快低效资源腾笼换凤。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做好低效用地盘活再开发的“文章”,有效破解要素制约瓶颈。去年盘活低效土地引进了南京舒普思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垠坤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今年4月签约落地万洋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引入“垂直工厂”模式,新建8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整体运营后产值将达35亿元、税收2.5亿元。通过改造提升、租赁盘活、引导转让、联合开发、协议回收、土地置换等“六措并举”,全区去年盘活2000多亩土地。今年专门出台方案计划再盘活1000多亩,切实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做改革创新的“乘法”,加快园区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推出“一区多园”“集成招商”“全员服务”等改革举措,助推重点功能板块提质增效、做强能级。六合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推动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获评中国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江苏省智慧园区。六合高新区抢抓科技创新港建设契机,加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创新合作,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实体化运作。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围绕打造“省级强链”“国家级基地”目标,引进落地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工业母机产业发展研究院。
四是做市场藩篱的“除法”,加快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111”法治服务体系,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中小微企业“订单融资”法律服务,以及驻企联络员、助企服务团等举措,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在2021年市对区综合考核满意度评价中,六合首次进入全市前3,被评为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今年“国务院33条”等一系列政策发布后,六合组建工作专班,“一企一策”服务、开通绿色通道,统一调度用好“免申即享”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六合把每个发展板块、功能片区、部门单位能否为企业担当、能否解企业所难作为实绩考察重要内容,用心用情用力亲商助企、优化服务,推动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之思:以重大项目谋增长之势
一是把握发展方向,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坚持“高端化”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抓好数字经济,推动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绿色化”方向,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一个都不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都不上。坚持“特色化”方向,锚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与中心城区形成联动策应,链接总部资源做强产业园区,链接金融资源发展实体经济,链接创新资源做好成果转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是加强整体规划,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充分发挥现有企业、项目的潜能和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对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实施关停退转,释放错配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在强化设施配套、优化产业布局、集约节约用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快探索,推动土地、资金、用能等要素向重大产业项目、龙头标志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突出精准施策,处理好投资量和实物量的关系。持续加大签约项目跟踪保障力度,紧盯合同履约率、资金到账率和项目开工率关键环节,逐一跟进、尽快落地。坚持滚动推进,对在建的项目,指导督促建设单位进一步细化节点、挂图作战,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和投资额;对即将竣工投产的项目,提前做好服务保障,推动竣工即入驻、入驻即投产;对尚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最大限度创造条件,开辟绿色通道,能快则快、能早则早。
四是坚持实干导向,处理好定量和变量的关系。在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如何有效帮助企业破解资金周转压力、项目开工滞后、销售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难题,干部、作风、环境是最大的变量,但抓好了就是最大的定量。我们将坚持发展抓项目、项目看成效,用实绩考量、用结果说话。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重商亲商的良好氛围,聚焦政务、法务、市场、社会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