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好不好,看根就知道,周红英博士与科研人员对新培育出的秧苗进行随机抽查。
在水稻育种试验田里插秧的周红英博士。
热爱水稻育种的科研工作者。
周博士与科研团队成员一起查看秧苗的发育情况。
每一个红色标签都是一组新的培育组合。周博士在试验田检查今年新育种的秧苗。
周红英博士正在试验田拔秧。
走在田埂上的水稻育种专家。
科研人员对新培育的水稻秧苗做数据收集。
科研人员正在对育种秧苗进行叶龄标注。
夏种时节,正是育种基地最忙碌的时节。在丰乐种业肥西严店乡水稻综合试验基地,有这样一群科技育种人,他们像农民一样,在秧田里拔秧、运秧、布秧、拉抬秧绳、插秧……这些育种人在田间虽然话不多,但相互配合默契。
在没过膝盖的泥水中,个头不高的“80后”育种女博士周红英一边运秧一边叮嘱着拔秧的农民:“贴着根部拔,别伤着秧苗了。”这些秧苗有一部分是她的团队今年3月份在海南“南繁”基地加代试验带回的种子,倾注团队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水稻移栽是又累、又苦的体力活,也是田间育种科研人员必须亲力亲为的过程。由于每块育秧的育种材料来源不同、品种不同,有的一块田中的育种材料就多达8000多种,无法实行机械化作业,只能利用人工一株株严格按划分的区块移栽。这个过程既要与时间赛跑,又要严谨有序,这对育种科研人员的体力和耐力是极大的考验。而培育一粒优质的种子,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甚至付出十年的时间,好在随着育种科技的发展,现在采用分子辅助标记育种,他们的时间往往可以缩短至5到8年。
“80后”的周红英,2006年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合肥就业。“丰乐种业当时在全国就很有名,而且是集育繁推于一体的农业企业,非常适合我的专业发展。”在丰乐种业,她的育种团队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农民种着省心、市场好销、市民爱吃的优质水稻种子,是团队孜孜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目前已经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35个,鉴定不育系9个,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科技项目5个。
“水稻育种是田间学问,脚上踩泥,心里才有数。”周红英来自湖南农村,自小与父母一起插秧割稻,很小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浓厚兴趣,考上湖南农业大学后选择了遗传育种专业。目前,她带领的团队11人中,有“70后”到“90后”不等的科研人员,而“90后”目前已经成为团队的后备主力军。“下得了田吃得了苦的人,对育种事业一定是情有独钟,我们团队的年轻人,他们都是一群对水稻育种事情充满了感情和期待的人。”
早在2000年的湖南农业大学校园里,周红英上过已故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课程。“作为水稻学者,袁老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袁老生前常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们育种人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周红英说。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打造种业之都。为加大种业科技力量,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专业,完成了分类建立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吸引了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农院、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农大、省农科院、涉农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等单位737位专家学者,直接服务于合肥农业科技。目前,他们已成为合肥农业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合肥市高质量打造“种业之都”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 ·见习记者 张正朋 记者 苏玲 文/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