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利声富
台风过后,三亚市崖州区坝头田洋生机盎然,一垄垄成熟的水稻抑或新栽的水稻为沃野增添新的收获与希望。
7月4日,2022年海南省“钱粮双丰收”粮食生产推进会三亚举行。记者 利声富 摄
7月4日,海南省“钱粮双丰收”粮食生产推进会现场,来自各市县代表实地参观三亚如何推广四种轮作模式、创新土地托管模式促进“钱粮双丰收”。
7月4日,2022年海南省“钱粮双丰收”粮食生产推进会三亚举行。记者 利声富 摄
以前,夏季,冬季瓜菜收割完后,三亚许多农户农田均闲置;南繁季结束后,也有大量科研用地季节性撂荒。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今年来,三亚探索多作物科学轮作、创新灵活用地模式、建立多元共赢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一条让“闲田”变“忙田”,多途径、多渠道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之道。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因地制宜推广轮作模式
仲夏的三亚田间地头,往日农田闲置不再。放眼望去,各个田洋一派忙碌:有的田地里,收割机正忙着收割成熟的水稻;有的农田里,耕地机正忙着翻地;有的农田里,机械化插秧穿梭不停;有的田地内,农户正采摘瓜菜,为种植水稻备耕。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针对三亚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三亚充分利用一年多熟种植制度优势,结合本地农业生产习惯和南繁品种特点,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合作,积极开展品种生育期研究,逐渐摸索出一批行之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轮作模式。不但有效解决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闲置问题,优化种植结构,也持续改良耕地土壤,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育种+水稻+绿肥”“瓜菜+制种+绿肥”“瓜菜+水稻+绿肥(水稻)”“瓜菜+瓜菜+水稻(绿肥)”是三亚市因地制宜,探索、推广的多种轮作模式。
推广这四种轮作模式基于何考虑?有何优势?
“这主要是三亚夏秋两季雨水较多,气温较高,高温高湿环境下导致蔬菜病害蔓延,且夏秋季台风多发时,作物的攀爬架容易被刮倒。多种因素使蔬菜在春夏种、夏秋收的风险和难度大大上升。而轮作模式刚好打个时间差,如果是种植绿肥,则可提升地力。”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育种+水稻+绿肥”、“瓜菜+制种+绿肥”、瓜菜+瓜菜+水稻(绿肥)这三种轮作模式在三亚推广25000亩左右,“瓜菜+水稻+绿肥(水稻)”轮作模式在三亚已推广30000亩左右。
多种轮作模式一推广,效益立显,也让三亚许多农民重新爱上种粮等。仅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早稻播种面积就比往年增加了约500亩。崖州区耕地面积占三亚近半左右,据统计,崖州区今年早稻生产任务2.8万亩,截至5月底已落实30870余亩,种植面积同比增加6150亩,增长24.9%。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依生长特性选生产模式
在推广轮作中,三亚并非一味强制推广,而是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宜种则种、宜休则休,经过算时间、算习惯、算品种和算效益进行科学利用土地,精准引导农户周年轮作模式,促进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
算时间,就是根据生产时节和气候合理安排生产间歇土地使用。三亚旱季是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雨季为6月至10月。崖州区传统生产主要在旱季,春节前生产基本结束。如遇暖冬,土地可短时出租供南繁单位育种,衔接水稻或绿肥种植;如遇冷冬可续种瓜菜,衔接水稻生产,土地全年生产;早稻收获后如遇雨季、台风季到来,统一组织安排种植田菁等绿肥植物抵御风险涵养土地,约70天后机械还田衔接冬季瓜菜。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算习惯就是根据三亚各地农户生产习惯的差异,在符合当地历史种植习惯的前提下更新轮作模式发挥反季节优势。传统种植上,冬春季主要从事南繁育种、种植瓜菜,夏秋季主要种植水稻,然后休耕。
算品种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周期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将不同生长周期瓜菜、水稻和绿肥进行周年组合。目前,四种轮作模式成为当前主推的生产模式。许多农户多选豇豆、青瓜、辣椒等作为头茬作物,收获后改种水稻,或再种一茬瓜菜后改种绿肥(水稻)等,从而实现年内田地丰产丰收。
算效益方面,效果更明显。一是轮作的生产模式较传统夏秋季节休耕模式增加一茬作物收入;二是机械化规模生产、品种更新可帮助农业增效增产;三是绿肥除生态效益外,经济效益也不错。绿肥还田相当于一亩地施用了2吨商品有机肥,价值2400元,去掉500元/亩的生产成本(含种子、机械撒播、土壤消杀和酸碱平衡等),每亩节本增效约1900元。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适时创新土地托管模式
以前,每年南繁季结束后,大量科研用地季节性撂荒。为打造从种质资源保存、南繁育种制种、新品种推广示范到社会化服务的种业全产业链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耕地增效、粮食增产提质,让老百姓“吃上南繁饭、打上南繁工、发上南繁财”,三亚适时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对南繁用地进行分类管理、分时使用。
在重点发展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水稻制种基地的同时,针对部分育种单位休耕期无法种植导致耕地闲置、荒芜等情况,三亚按照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管理要求,考虑耕地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划分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水稻制种基地、产业发展保障用地三种类型进行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连续二年土地未使用的,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
同时,三亚市崖州区结合粮食生产和季瓜菜季节性用地特性,创造性开展了“分时托管”(南繁科研单位+平台公司/村集体托管)和“分时出租”(农户+平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两种合作模式,在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土壤地力提升、种植收益、农户利润分红与租金收益等方面,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推动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分类管理、分时使用,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整合安排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制种保险等中央、省级相关资金,向保护区育种、制种基地倾斜。
图为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现场。记者 利声富 摄
四大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藏粮于地外,还要藏粮于技。为此,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品种更新工程、地力提升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农机铁牛工程等四大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品种更新工程是充分利用三亚地理优势和南繁科技平台,加强院地合作,将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广。通过品种征集、田间展示、组织专家评选,推选出深优1618、旗优366、红香优3号等20个优质水稻、大豆品种,以及津优501、津优309、驰誉505等30多个优质冬季瓜菜品种加快推荐、推广。同时,三亚充分利用本地科研单位工厂化种苗生产优势,进行“南苗北种”,培育优质青瓜、茄子、辣椒、百香果等种苗,逐步形成嫁接产业集群。
地力提升,是实现藏粮于地的保障。为确保耕地可持续发展,三亚市对全市常年蔬菜基地、冬季瓜菜基地、果园地、南繁基地开展专题调查,绘制土壤质量现状图,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常年监测点。针对三亚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不足、养分不平衡、微生物结构失调等问题,三亚通过推广沃土绿肥工程,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良土壤。
统防统治方面,目前,三亚建成配备物联网系统的固定监测站3个,人工监测点6个,规模化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6家,可覆盖全市水稻种植区域。每年开展水稻病虫害无人机统防统治6万亩次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粮食增产,科技先行。为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三亚推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这一农机铁牛工程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还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三亚市机耕作业面积达350769亩,机收作业面积达117645亩。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亚市开展“钱粮双丰收”工程,推动农业生产精细化,精准指导粮食和冬季瓜菜高效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