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学作息表” 助力三亚南繁良田“钱粮双丰收”

   2022-07-07 新华社
50
核心提示:“三夏”时节,耕耘与收获在海南三亚同时上演。崖州区坝头田洋农事正忙:收割机收获起一株株饱满的稻穗;旋

“三夏”时节,耕耘与收获在海南三亚同时上演。崖州区坝头田洋农事正忙:收割机收获起一株株饱满的稻穗;旋耕机与无人机密切配合,对已收割的稻田进行秸秆还田、播撒绿肥作物种子……

↑在坝头田洋,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智轩 摄

站在田埂上,城西村党支部书记陈增伟不禁感慨:“在这个时节,还是头一回看到田里这么热闹。”

北纬十八度的光和热赋予三亚一年多熟的种植优势。在冬季,农民种植的瓜菜跨海北上带来可观收入,“天然大温室”也吸引各地科研人员到此南繁育种。每年10月到次年二三月,农田得到充分利用;但从二三月到10月,“闲田”随处可见。

“夏季村里的田都种不满,家家户户就种一两亩水稻当口粮。”陈增伟说,种水稻每亩纯收入仅四五百元,这还没算上投入的劳动。瓜菜每亩纯收入动辄上万元,两相比较下农民自然不愿种粮。

三亚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粮食要稳产、农民要增收、科研要保障,有限的耕地“肩负多重使命”。为了地尽其利,三亚推广“十万亩菜+十万亩粮”轮作,保障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促进“钱粮双丰收”。

如今,农田有了“科学作息表”:三亚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周期、采收时间,将瓜菜、水稻和绿肥等作物进行周年组合,摸索出“育种+水稻+绿肥”“瓜菜+水稻+绿肥”等组合模式。科学轮作下,三亚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74万亩,占本年度任务近80%。

用地还须养地,长期耕作的农田也要“喘喘气”。连日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员郑继成奔波在崖州各处田洋,指导农机手开展绿肥作物播种。他介绍说,正在播种的是海南本土豆科植物田菁,田菁耐涝、生长迅速,富含有机质,一亩地种植两三个月后机械还田,等于施加两吨商品有机肥。

↑在坝头田洋,农机手对无人机播撒的绿肥种子进行覆土作业。新华社记者 胡智轩 摄

“实现‘钱粮双丰收’,就是要算时间、算品种、算效益精耕细作,宜种则种、宜休则休。”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说,瓜菜每亩年收入两三万元,多种一茬水稻,每亩地农户能获得各类补贴、粮食销售收入约800元;种植绿肥作物,还能为冬季瓜菜种植节省化肥成本约1900元。

在崖州区,政府还引导成立集粮食产销于一体的农业平台公司,推行南繁科研用地分时托管、农户土地分时出租模式,统一在季节性闲置土地上种植优质水稻和绿肥,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提升土壤地力,还带来种植收益、农户利润分红、租金收益。

依托南繁科研资源集聚优势,一批优质品种、先进技术就地转化推广。通过品种征集、田间展示、组织专家评选,三亚已选出20个优质水稻、大豆新品种,以及30多个优质冬季瓜菜新品种向全市推广。

今年5月,坝头田洋的30亩试验田传出喜讯,早稻平均亩产高达910公斤。眼下,新栽的晚稻秧苗透出绿意,科研人员向“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发起冲击。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员冀占东说,海南夏秋季节降雨频繁、病虫害多发。试验将筛选出抗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并为全省晚稻生产总结高产栽培经验。

随着南繁硅谷建设推进,三亚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农民田”。三亚市副市长罗东说,三亚将依托南繁优势加快培育、就地推广突破性、创新性农作物新品种,并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