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探秘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天文馆为何成为“网红”新地标?

   2022-06-27 上观新闻
32
核心提示:这座城市新地标的特色是:建筑之美,展示之新,馆藏之特,建设之艰和人文之爱。 如今,带孩子去上海天文馆

这座城市新地标的特色是:建筑之美,展示之新,馆藏之特,建设之艰和人文之爱。


5-1.jpg

如今,带孩子去上海天文馆看看,已列入很多市民的节假日出游计划,天文馆参观票网上预约长期火爆。这座位于临港滴水湖畔的天文科普场馆,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是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2021年7月17日开馆至今,进馆参观人次近73万,观影人次18万。


自2016年11月8日开工以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以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为目标,艰苦奋战、精益求精,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历经1700多天的拼搏,打造了这座申城科普新旗舰、文化新地标。


上海天文馆有哪些精彩看点?背后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记者在科普专家带领下进行了一番探访。


  建筑之美:一台精致的天文仪器


上海天文馆包括一栋主建筑,以及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星空探索营等附属建筑。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有3组螺旋形的绿化带,象征宇宙中的星系旋臂。它们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和谐地形成了一个以星空为主题的城市绿地公园。


5-2.jpg

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就像一架日晷记录下时间的流逝。


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把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影院超高清显示屏的分辨率达8K,能给观众带来遨游宇宙的沉浸感。影院的外围是一个圆环,阳光透过它洒到影院下方的观众休息区域。“根据建筑设计,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环。”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说。


5-3.jpg

200多米长的旋转步道和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让观众可以拾级而上、仰望星空。据介绍,倒转穹顶的碗形设计重塑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能“屏蔽”城市喧嚣和附近建筑,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得以静观天空,设计师将其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


据介绍,上海天文馆项目工程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为营造最佳宇宙沉浸感,天文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流线和曲面构造,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如建成了国内罕见的悬挑长度36米、最大宽度61米建筑钢结构空间。16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助力建设团队实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形态的完美融合,使整个建筑像一台精致的天文仪器。


  展示之新:创造一段宇宙探索体验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本着这一设计理念,上海天文馆团队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帮助观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


走进“家园”展区,最夺人眼球的展项是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只见它徐徐自转、昼夜交替,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俯瞰这颗蓝色星球。地球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都在板块运动,演绎着46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观众还可以走入地球模型内部,那里是光学天象厅,可以容纳100人。在光学天象厅里,你能看到城市夜晚罕见的璀璨星空,中国人命名的星宿、西方人命名的星座,都在这片模拟星空中一一呈现,教你辨认群星。


5-4.jpg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总指挥忻歌告诉记者,天象厅是全球各大天文馆的标配,但把天象厅的外部设计成地球形貌,演绎45亿年来陆地和海洋的变迁,这是上海天文馆的原创。


地球模型的旁边,是逼真的太阳影像和月球模型。日、地、月三者关系,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最初方案是把太阳也做成球体模型。”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策划主管陈颖说,后来考虑到日、地、月都以球体模型呈现,视觉上太单一,所以决定以平面形态展示太阳,最终方案是用6米×6米LED大屏展现太阳影像。“LED是自发光设备,与太阳是自发光恒星相符。”陈颖解释,“我们还在大屏旁边装了一个热风口,让观众不但有太阳的视觉体验,还有温度体验。”


5-5.jpg

据介绍,在300余件天文馆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全馆运用精心设计的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先进的展示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官,带领他们获得全新的宇宙探索体验。


  馆藏之特:陨石和文物质量国际一流


丰富的藏品资源也是顶级天文馆的重要指标,上海天文馆的馆藏陨石和文物藏品在质量上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的水准。在陨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馆不仅征集了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向观众展示随州陨石、鄄城陨石、长兴陨石、东乌珠穆沁旗石铁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阿林铁陨石等约70件目击陨石。


5-6.jpg

在天文类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馆也征集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牛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和物理学大师的原版著作都在馆内展出,其中,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来自英国的拍卖会,经过英国政府的国宝审查才来到上海;伽利略发明的第一台折射望远镜、牛顿发明的第一台反射望远镜都是高仿复制品,出自国外工匠大师之手,让观众一睹曾经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科学仪器;精美的《和谐大宇宙》星图,以及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带领观众步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殿堂。


5-7.jpg

  梦想成真:力求极致彰显城市软实力


谈及上海天文馆这座城市新地标的特色,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用了5个词组概括:“建筑之美,展示之新,馆藏之特,建设之艰和人文之爱。”其中的“人文之爱”,体现在馆方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不仅在馆内建了多处无障碍设施,还专门设有盲文图文版,让残障人士也能了解天文知识。


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是许多科学家、天文爱好者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共同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叶叔华在2010年向市领导建言: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我国也在其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非正规教育至关重要。


过去5年,上海天文馆终于从梦想和建言变成了现实,而且成为一座引起全国乃至国际关注的“网红”新地标。在1700余天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不断在未知中摸索前行,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极致;从整体规划设计的30%、50%、80%到100%,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把关,设计方案从1.0版到4.4版,修改十几稿,最终稿是近5000页的策划文件和设计图纸。


随着天文馆的建成,上海科技馆迈入了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三馆集群”的超大型综合性科技博物馆发展新阶段,充分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链接】高清虚拟展厅缓解门票供需矛盾


上海天文馆开馆以来,已成为“网红”科普场馆。爆棚的好奇心遇上有限的承载量,使参观门票几乎每日售罄,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高峰期间,2分钟内13万人抢购4000张门票,难度超过上海沪牌拍卖。


5-8.jpg

为让更多公众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观天文馆,馆方提供全方位交互式体验,融合网站、公众号、小程序、MOOC、物联网等多种媒介形式,组成一张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智慧网络,包含定位导览、活动预约、语音讲解、在线慕课学习、观众服务等多样化功能。馆方还上线了720°高清虚拟展厅,包含虚拟展厅场景21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票难求的供需矛盾。


未来,上海天文馆将不断强化核心功能,聚焦高层次科普展示、高品质科普教育、高质量展品收藏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不断优化科普展陈,提升场馆服务能级,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打造特色活动品牌,拓展网络科普模式;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注重观众意见收集反馈,打造专业观众服务队伍和精细运维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和常态化防疫的底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