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站在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领奖台上,张贵民讲起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在科研上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精准概括了这位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气质的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30年的科研路。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张贵民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19件,集成与创新开发50余种国家级新药,并斩获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从车间一线技术员做起,做到中试车间负责人,再到科研部部长、总工程师,直至成为鲁南制药掌舵人,张贵民岗位在变,科研二字贯穿始终,核心使命便是药物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
投身自主研发的深水区
瑞舒伐他汀钙,国际公认的强效调脂药。在张贵民心中,这是其“意义最重的一项成果”。但在2008年之前,它的技术核心在国外,国人想用,只能多花钱。
张贵民不服气,扔下一句“必须打破核心在国外的残酷现实”,便投身自主研发的深水区。
10年,3653天,87672小时。要绕开国外成熟的技术壁垒,另起炉灶研发新药,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节假日,没有黑夜白昼,直面一个接一个难以攀越的科研山头。同事们感叹:“他几乎付出了所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早已在内心扎根之后,所有的难题都在为科研者加冕桂冠做铺垫。最终,张贵民带领团队破解了瑞舒伐他汀钙母核中间体嘧啶化合物的新合成工艺技术、亚稳态溶液无定型粉末结晶技术、对映异构体杂质确认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构建了瑞舒伐他汀钙新制备体系,实现了规模产业化。
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张贵民说,他给很多科研项目的定位是“二十年磨一剑”“三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只研究一种产品”。
当上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贵民作为第一完成人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时,他告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事顺遂赴朝阳。深耕创新,这是张贵民的初心,更是他的追求。
在鲁南制药采访,记者对其三块牌子印象深刻,它们是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手性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家科技型民企同时拥有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的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凸显其功底和实力。对校办企业出身、已走过54年风雨历程的鲁南制药来说,基业长青背后,利用大平台做出大事业,“搭平台—引人才—做项目—出成果—推产业”的逻辑非常清晰。
狠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科研活动是人类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科研活动的成功与否,不仅仅看个体,更是大量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取决于科研团队的最佳配置,更取决于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记者发现,在鲁南制药,待遇最高的是科研人员,设施最好的是科研中心,科研经费没有上限,是名副其实的“科研特区”。他们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以上,甚至最高达18%的资金投入研发,并且“上不封顶”。
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下,他们筑巢引凤,培养和造就人才,发挥人才价值,60余名博士、1700余名硕士的科研队伍,为企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13年前,鲁南制药时任掌门人赵志全研究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3年后,张贵民又获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同一企业,前后两任掌舵人同获科技最高奖,在山东科技奖励史上,前所未有。
而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对科技创新的坚守和支持。从车间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企业掌门人的张贵民明白,狠抓科技创新便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
鲁南制药最初是知识分子办厂,赵志全、张贵民都是科研人员出身,他们对科研及创新的重视很自然地得到了传承。正是这种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基因,使得鲁南制药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造就了如今数百亿规模的传奇。
不过,创新者的追求永无止境。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上市就是一个药品的终点,但张贵民说,这只是开始,其背后的研发依然不会停止。正是这种不懈追求,让走过半世纪之后的鲁南制药仍然保持着青春,并让张贵民走上了山东科技最高奖的领奖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