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碳交易一周年②|碳市场成为气候投融资的关键抓手

   2022-07-15 澎湃新闻
44
核心提示: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

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助力中国乃至全世界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投融资活动还是气候投融资活动,其核心都是明晰、有效且可预期的价格信号,有效的投融资决策的基石则是确保相关数据和信息获得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因此,碳价的形成以及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是确保中国气候投融资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而这都有赖于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从具体工具落地角度来看,依托碳市场开展的碳金融产品创新是气候投融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产品不仅是发现有效碳价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支持低碳发展的领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抓手。

碳市场是气候信息披露的核心抓手和工具

无论是从顺应国际形势并掌握在气候信息披露标准话语权的角度看,还是从吸引国际投资、加强气候风险评估以确保中国经济进行平稳低碳转型来分析,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气候信息披露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而全国碳市场将是解决这一症结的关键所在。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中多处明确“信息公开”,例如“重点排放单位编制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应当定期公开”等,将为中国开展气候变化信息披露工作奠定基础,这也是金融机构明确其资产配置组合中各类资产碳排放情况的重要保障。

依托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进行气候信息披露的意义在于能够确保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可比性。碳市场数据平台还可以同时加强对公开上市企业以及私有重点排放单位的信息披露监督,此外依托碳市场现有机制开展气候信息披露可有效降低监管层和企业的附加成本,并且与碳价信号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低碳投融资的发展。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信号是引导资本高效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前提

全国碳市场是目前中国实现“30·60”目标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和市场激励机制,也是撬动各类资金(特别是私人资本)进入低碳领域的重要平台。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履约倒逼激励重点高排放行业在短期内进行减排并将气候变化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二是全国碳市场参与者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进入其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在助力发现有效碳价的同时,也将引导更多投资者和资金进入低碳领域;三是随着长期有效碳价信号的建立,社会各方将其纳入到决策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转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行为。

价格是所有金融市场的核心,金融资源的配置核心在于市场价值导向,如何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的基础工作是对低碳投资的收益和气候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量化核算。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碳价的形成将为包括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形成稳定的价格信号,为将气候变化相关因素以定量化形式纳入到各主体进行投资收益、风险评估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过程中奠定核心基础,也是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激励以及风险控制手段;而金融机构和相关资产管理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通过交易实现碳资产头寸配置和管理以及风险的对冲,是其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碳价也是衡量转型风险的重要依据;此外,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有关创新产品工具的开发也将提升市场活跃度。

同时,在全球致力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将明晰稳定的碳价信号作为指引,基于完整且准确的披露数据,对各类资产进行核算,并重新估值和定价。缺少上述任一要素都会导致错误定价的出现,并间接引发“气候经济泡沫”(Climate Bubble),给社会的低碳转型蒙上阴影,而全国碳市场的正式上线运营将不仅提供明确的碳价信号,同时也将在气候信息披露方面提升数据的精确性和可得性。

根据生态环境部规划,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并且将适时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随着碳市场体量的扩大和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其势必将为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的平稳低碳转型贡献核心力量。

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碳价信号和信息披露的综合运用

气候投融资的核心在于对气候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明晰的碳价信号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对于以传统的货币化形式量化气候风险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投资管理中有重要意义,结合前述分析,碳市场也就成为了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

全国碳市场助力强制性的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是开展全方位的气候风险评估从而维护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金融领域助力“30·60”目标实现的前提,为将气候变化等相关因素切实融入到包括公共财政支出以及金融监管的具体流程中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碳价是对所投资产或项目转型风险进行评估的必备要素;而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可通过历史数据建模方式进行定量分析,转型风险更多倚重于前瞻性的情景分析预测,而这也就意味着清晰稳定的碳价信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气候风险工作整体角度来看,中国需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明确进行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构建多部委协调机制,共同制定中国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方案和标准,并明确气候投融资的具体融资需求。在执行层面则需要依托全国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构建气候变化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并且形成清晰的碳价信号,并基于上述要素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估模型设计。

依托碳市场全面推进气候投融资

目前我们需要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和碳金融产品创新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碳市场在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参与日益广泛,交易所作用不断增大,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种日益丰富,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下一步,中国应依托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基础资产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可以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助力远期碳价的发现,同时也将吸引更多主体和资金进入到低碳领域,且目前已有部分碳交易试点开展了包括配额远期、抵质押融资和互换等多种形式的碳金融创新,也将为后续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

此外,中国现阶段应该坚持以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核心抓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在实现清晰碳价信号的同时,依托碳市场数据收集和监管体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信息披露、投资项目评判等相关标准,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框架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做好充足准备。

从金融行业低碳转型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机制对上述工作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政策工具的联系与配合。依托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和机构厘清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资金规模,强化碳价对于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将“碳资产”作为战略规划和投资组合配置的基本要素,并引导各主体依托碳市场进行碳资产投资的头寸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同时,为重点排放企业碳交易开展包括抵质押、托管等业务的支持,按照目标导向进一步推进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王颖 作者系《中国碳市场手记》编写组成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