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传来好消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及其合作者实现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代量子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原始创新不断展现高峰,一条自立自强、迈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水平之路越走越开阔。科技创新正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建好高能级科创平台
培优建强创新载体,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我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支持首个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加速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创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我省还成功争取到深空探测实验室落地安徽。据统计,仅在量子科技领域,安徽省市共计投入20.2亿元开展该领域理论研究和前沿攻关,启动建设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这些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一室一中心”34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聚焦前沿做好原始创新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及“九章”“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重大成果,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人造太阳”1.2亿摄氏度燃烧超百秒刷新世界纪录;铁基高温超导体、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10年来,我省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全力推进重大原始创新。
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我省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2021年,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2173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9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4.85倍、14.43倍。
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
10年来,为了破除“心腹之患”、缓解“燃眉之急”,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精准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创新“攻尖”等计划,构建重大科技攻关体系。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破国外垄断,首个国产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上市。
2019年以来,我省以定向委托方式累计立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35个、省支持资金近2.4亿元,每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同时要求所在市县按不低于省支持额度予以配套。经过三年持续攻关,首批定向委托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同年起,省科技厅还专门设立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支持项目实施主体与成果拥有方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技术作价投资协议,加快项目成果熟化、转化和产业化。去年,我省有8项制造业“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本报记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