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科院上海分院第八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出炉!

   2022-07-06 上海科技
51
核心提示: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中科院党组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更多领衔担纲机会的要求,中

2-1.jpg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中科院党组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更多领衔担纲机会的要求,中科院上海分院决定遴选表彰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办法》,经评审,决定授予孔大力等15名同志“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八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7月4日,中科院上海分院举行该奖项表彰仪式。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曹远峰,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徐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人才工作小组组长李儒新,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李正华,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沪区党委副书记胡金波为在沪获奖研究员颁奖。


让我们以身边优秀榜样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创新自信,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负“国家人”“国家队”的使命定位,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与智慧!


快跟沪小科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优秀青年榜样吧!(按姓氏笔画顺序出场)


  孔大力,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孔大力研究员,1985年11月出生。从事行星物理基础研究,不仅带来了基础科学理论的新突破,也为深空探测科学数据解读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学术论文43篇,11次做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入选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Winton Capital Prize奖励。承担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任务,并在多个学术组织任职。


  左智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左智伟研究员,1984年12月出生。主要从事烷烃选择性催化转化研究,首次实现了甲烷室温光促胺化等转化,为烷烃绿色转化提供了新研究思路。荣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任洁,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任洁研究员,1982年8月出生。长期从事超导集成电路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综合研发平台,领导团队开发了我国唯一入选IEEE-IRDS路线图的超导集成工艺。为我国超导集成电路技术的自主研发做出了贡献。


  刘星,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刘星研究员,1985年3月出生。聚焦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以及宿主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免疫规律研究,旨在为相关感染性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与治疗策略。刘星博士在其所属研究领域取得诸多重要原创性成果,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等杂志,他引4000余次。刘星博士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哈佛大学杰出华人生命医学学术奖、美国免疫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杨金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杨金山研究员,1984年12月出生。聚焦我国航空发动机对新型高温材料的“卡脖子”需求,开展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涡轮导向叶片等热端部件研制,有力支撑了行业单位协同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3篇。


  辛秀芳,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辛秀芳研究员,1985年1月出生。长期从事“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其研究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架构、叶际微生物群稳态与免疫调控机制、病原物致病机理等,发表于Nature、Cell Host&Microbe等国际期刊。曾获卫志明青年创新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荣誉称号。


  汪胜,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汪胜研究员,1986年3月出生。长期从事精神类疾病药物设计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 Neurosci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精神类药物的药理学基础,而且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新一代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策略。


  张磊,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张磊研究员,1982年6月出生。在金属氧簇基光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功开发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金属氧簇基光刻材料,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陈迪俊,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陈迪俊研究员,1982年5月出生。长期围绕空间激光应用重大需求,持续开展空间超稳激光技术研究,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空间超稳激光器,并推动激光稳频技术持续创新发展。带领团队突破了空间超窄线宽激光器以及高精度激光稳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达1亿元以上。是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专用技术某领域专家组成员,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青促会会员等荣誉称号。


  林加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林加木研究员,1982年8月出生。一直从事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相关工作,负责多项国家航天重点型号项目中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的研制。面向国家天基高轨红外探测的重大需求,解决了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研制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


  竺淑佳,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竺淑佳研究员,1984年9月出生。长期聚焦大脑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揭示了快速抗抑郁新药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其成果先后发表于Nature、Neuron等顶级期刊,荣获2021“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奖项。带领党支部获上海分院四强“五星”党支部荣誉称号。


  周婷,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周婷研究员,1982年6月出生。从事无线通信应用基础研究,在专网无线通信的干扰抑制与网络架构方向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突破,解决了跨海域宽带通信、上海新型城域物联专网中信息快速可靠通信难题,获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及人才荣誉。


  郑珍珍,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郑珍珍研究员,1984年12月出生。现任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研究所副所长。郑珍珍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潜心科研,不论型号还是预研均冲锋在前。曾先后获得多项人才计划支持,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黄河研究员,1982年10月出生。在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发现和功能阐释,以及新靶点和新机制研究方面获得系列成果,为认识生命体系调控机制和抗击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策略。共发表SCI论文61篇,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ell、Cell metab等期刊发表论文27篇,总引用6100余次。


  龚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龚昱研究员,1982年11月出生。主要从事钍铀燃料循环过程中关键元素的堆运行、后处理和再利用化学研究,以及钍基燃料盐干法处理技术研发。已在Chem Rev,J.Am.Chem.Soc,Angew.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