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3日至25日,“民营企业助力海南自贸港发展大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将在海口举行,以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实质性投资海南、建功自贸港。本报即日起开设“民营企业家在海南——民营经济‘成长记’系列报道”专栏,围绕“民企共助力,筑梦自贸港”主题,采访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邀请他们讲述在海南投资兴业、参与自贸港建设的故事。
■ 本报记者 周晓梦 实习生 孙小淇
7月16日,正值周末,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皇隆制药)生产基地没有“打烊”:前来上班员工的车辆整齐停放,厂房内一批批药品正从生产线上下来,准备发往各地。
“目前我们有冻干粉针剂、口服固体制剂等6大类生产车间、13条生产线,可以满足多品种产品的生产需要。”皇隆制药董事长陈益智说。
自2003年创业以来,这一发轫于海南本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在10余年间实现了从一个没有经营业务的空厂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并多次登上“海南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
“这些年来,海南不仅见证了皇隆制药的诞生,也成为了皇隆制药发展的沃土。我们一直想做的,是生产以创新驱动的、能体现行业规则和医药人品德的药物。”说起发展历程,陈益智言简意赅。在与这位从1989年就进入医药行业的资深医药人对话中,他口中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是“创新”。
目前,皇隆制药在研项目28项,新签订立项新药8项;现有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国外授权专利4项。“近五年,我们投入的新药研发费用约2.59亿元。2021年以来,共拿到了7个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陈益智介绍。
创新“药”迈步,人才来赋能。2018年,海南发布《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皇隆制药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引进人才。据统计,4年多来,皇隆制药共引进博士等高级顾问、高校毕业生等474人。
“尤其是在自贸港系列政策陆续发布后,我们明显感受到,海南吸引人才的引力场在不断增强,人才加速汇聚。依靠四方之才,我们的研发队伍实力也愈来愈强。”陈益智说。
十余年如一日,皇隆制药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和高质量标准的支撑。
“2019年,我们投资5000万元对生产车间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对标国际化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借助自贸港政策等优势,走国际化道路。”陈益智说。
目前,皇隆制药正积极进行欧盟GMP认证申请,推进产品开展国内外同步注册工作。去年1月,皇隆制药与德国公司签订了“中欧双报战略合作项目”,通过国际认证在中亚、非洲5个国家获得8项国外注册批件。
在海南,皇隆制药从无到有、从扎根到壮大,一路上不断发展向前,并深刻感受到产业、人才及政策的“共振效应”。
这样的效应,不断助力“产业生态圈”升级。当下,皇隆制药所在的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海口高新区),正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下简称乐城先行区)携手,加快打造“乐城应用-高新生产”的联动发展品牌模式,为产业释放“1+1>2”的能量。
“在这一联动模式中,乐城先行区和海口高新区,分别为‘前店、后厂’。乐城先行区帮助企业引进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国外创新药品或器械,并可运用真实世界数据政策在国内注册上市后,再利用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在海口高新区落地生产。”海口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国际先进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门户,乐城先行区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而高新区是海南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两个园区形成“前店后厂”模式的联动发展,再加上政策添翼,为海南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全新的机会与期待。
“我们将在创新和国际化上苦练内功,并借助‘乐城应用-高新生产’联动发展模式的推动,争取实现产品的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提高承接国内外委托生产业务能力,顺势而为寻找广阔市场,为加快做大海南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作出贡献。”陈益智说。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皇隆制药未来发展将有新蓝图和新跨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