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廊坊加快完善京津研发廊坊转化创新体系

   2022-07-19 河北日报
37
核心提示:    河北日报讯(通讯员杨雅淇 记者周禹佳)近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三河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

  

  河北日报讯(通讯员杨雅淇 记者周禹佳)近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三河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燕郊高新区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根据合作协议,燕郊中心将依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部创新力量,大力培育符合国家、京津冀及三河市产业方向的高科技企业,促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技术在燕郊就地产业化,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打造燕郊全球化科技创新基地。

  这是廊坊市吸引北京科技成果到廊坊孵化转化,推动廊坊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廊坊市市长杨燕伟说,廊坊紧临京津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宝库,必须把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重大战略任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力度、深耕细作,加快完善京津研发、廊坊转化的创新体系,奋力推动协同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廊坊市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汇聚了全市40%以上的科技平台和科技型企业。廊坊市还拥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平台92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研发平台122家,这些研发平台共开展科技项目7525项,成果转化约1.5万项,其中京津科技成果占比超过30%,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2021年,廊坊市吸纳京津科技成果393项,位居全省前列,全市9成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新突破,廊坊市着力建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型企业与京津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突出抓好航空航天、新型显示、大数据、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廊坊市科技局局长洪江介绍,今年他们继续多层面、多领域、多渠道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大与京津共建科技研发平台的力度,力争总数突破100家,吸纳京津科技成果200项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40亿元以上,全力构建与京津深度协同创新链。

  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廊坊市紧紧围绕全市“1+5”主导产业和“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夯实科技成果承接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开展域内企业走进京津科研机构“微对接”和京津专家深入域内企业“问诊把脉”等形式,下大力引进域外特别是京津的高科技成果到廊坊市孵化转化产业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廊坊市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97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12家。今年以来,廊坊市深入实施“微成长”“小升高”“领头雁”计划,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成长壮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同时,他们还筛选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争取更多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形成科技头部企业矩阵,年内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380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0家以上。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廊坊市集中力量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7家、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6家,东纶科技、河北视窗、久智光电子、同飞制冷等21家“专精特新”企业细分行业排名全省第一。今年,廊坊市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30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廊坊市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项、200余条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到廊坊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该市财政安排科技奖补资金1.29亿元,惠及企业756家。今年,廊坊市将继续积极落实河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动力全面迸发。廊坊市将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