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航煤是可持续航空燃料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原料主要包括餐饮废油、动植物油脂、农林废弃物等。随着实现“双碳”目标日期日益临近,飞机能喝“地沟油”是航空业减排的现实需要。
“地沟油”也可以变废为宝。近日,我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在镇海炼化第一次产出生物航煤,标志着我国生物航煤向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引发网友热议的是,与传统航空煤油不同,此次镇海炼化完成规模化试生产的生物航煤,其原料是餐余废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沟油”。今后,喝上“地沟油”的大飞机不仅可以正常航行,还可以实现绿色飞行。
飞机能喝“地沟油”是航空业减排的现实需要。民航领域极高的投资成本、较长的研发应用周期以及超高的安全性要求,使其成为最难实现近零排放的领域。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主要来自飞机航空燃油燃烧,与电力、汽车等行业相比,航空业绿色转型的步伐明显偏慢,使用传统航空燃料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19年航空运输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2%。气候行动追踪组织将航空业碳中和发展目标进展评为“严重不足”。如果不加控制,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25%的碳排放来自航空业。
随着实现“双碳”目标日期日益临近,航空燃料的绿色转型越发紧迫。目前,全球广泛研究且可行性较高的能源替代方案有电动化、氢能化、可持续航空燃料三种。民航飞机的特点和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电能、氢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替代,并对碳减排提供有效帮助。航空业在低碳能源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从技术及已有商业应用角度看,中短期内可持续航空燃料将成为航空业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
生物航煤是可持续航空燃料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原料主要包括餐饮废油、动植物油脂、农林废弃物等。其成分与传统航煤较为接近,虽然燃烧也会产生碳排放,但由于其原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精炼环节的能耗外,不会额外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起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据测算,在保证飞行动力的前提下,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排幅度比传统航油少80%,且航空公司几乎不需要对飞机进行改装便可直接使用。因此,多数国家将其看作航空业减排突破的关键。
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将刚性增长,实现民航绿色转型、全面脱碳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今年年初,民航局印发《“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这部民航历史上首个以“绿色发展”命名的《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取得突破,相比我国超3000万吨的航油年消耗量而言,这个数字不大,但要完成这个“小目标”却并不容易。目前,国外生物航煤的发展重点已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工艺研究转向了商业化应用,开展了大量试飞和应用推广工作,不仅商业飞行次数达到10万量级,多个机场已实现生物航煤常规加注。我国虽然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生物航煤首次试飞,但至今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航煤产业,商业应用处于停滞状态。
究其原因,一是生产成本高昂。不同生产技术对应的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油的2倍至3倍。现阶段,由于缺乏强力政策扶持,航空公司燃油替代成本压力较大。二是原料供应缺乏保障。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现阶段发展生物燃料仍需以“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发展原则,现有技术水平下发展生物航煤更多以非食用油料为原料,大规模上产面临资源限制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废弃油脂折合约290万吨标准油,数量较为有限。同时,废弃油脂比较分散,不仅收集难,质量与定价监管也不容易。
“双碳”目标下,生物航煤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以更超前的眼光加快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可持续航空燃料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生物航煤优先利用机制,出台终端补贴政策。推动生物航煤商业化生产,规范原料种植收集、燃料储运机制,并建立生物航煤示范运营航线。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和资金支持,尽快突破以纤维素等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航煤生产技术,以破解原料制约难题。(王轶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