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内蒙古阿拉善高新区:“四个宣传+”着力推动“两个打造”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2-08-01 阿拉善高新区
62
核心提示:阿拉善高新区全面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阿拉善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阿拉善高新区全面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阿拉善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合发展,坚持“四个宣传+”,着力推动“两个打造”,努力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阿拉善高新区各族群众心中扎根。

宣传+工作体系,夯实“两个打造”基石

“两个打造”工作开展以来,阿拉善高新区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重点调度“两个打造”建设工作,统一谋划、精心部署,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两个打造”建设工作,并及时将“两个打造”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考核内容,确保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到位、高质高效推进建设到位。同时,坚持把中央、自治区党委、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通过中心组学习、集体学习、专题研讨、理论宣讲等形式,加大对国旗、国歌、国徽、国庆等国家象征标识,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国家建筑标识,长江、黄河等国家地理标识,春节、清明、端午等国家民俗标识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研究,通过以学促干,深刻领会“两个打造”精神内涵,为规划建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项目、繁荣文化艺术产品创作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宣传+教育引导,营造“两个打造”氛围

在常态化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园区企业众多这一实际,严格按照阿拉善高新区《宣传工作方案》,将辖区各级各部门、各大中小企业全部纳入宣传的大盘子中,统一部署推进、统一调度落实,持续提升宣传覆盖面及宣传成效。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组织开展“讲好高新区故事 助推高质量发展”宣传活动,共征集到各民族典型人物(事迹)15个,并及时搜集整理重点采访对象及采访提纲、制作发布预热视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铁艺造型、民族团结树、文化墙等方式精心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广场,在人流量集中的公园、车站等地制作安装户外宣传牌1000余块,累计发放宣传彩页2万余份,发布信息10万余条。积极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有19个集体、15名个人获得国家、自治区、盟级的民族团结表彰奖励,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创建氛围。

宣传+文艺创作,激发“两个打造”活力

阿拉善高新区坚持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民间艺术团等优势作用,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条主线,高标准策划组织开展了“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消夏系列演出活动4场次、爱国主义电影放映15场;精心创作《先祖的家园》原创作品专辑1张,《脱贫路上手牵手》《前行吧乌斯太》《最美的身影》等声乐作品4首。打造制作完成民族团结创建微视频《团结奋进 同心圆梦》和《大漠村医哈斯扣》,目前正在创作民族团结好额吉岳础鲁老人的视频资料。举办“喜迎二十大、全民齐健身”系列体育赛事活动,陆续完成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比赛,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团结融合。同时,积极探索“文化团体+”服务新形式,深入基层开展了“文化下乡”等惠民文艺演出,将更多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了活动中,把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宣传+营商环境,发挥“两个打造”效能

阿拉善高新区坚持从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打造综合审批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两大平台”为突破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2+6服务平台”,全面构建“小机构、大服务”格局。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和“好差评”制度,构建起“集中高效审批、强化协同监管、综合政务服务”的审批服务体系,开通“工业项目绿色通道”,在全面推行承诺制、全流程代办帮办制、不见面审批、百企评机关、设立绿色通道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切实为打通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夯实基础。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导服,设置蒙汉双语服务窗口,配备蒙汉双语叫号系统、服务指南,利用大厅多媒体电子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内容,营造各民族大团结、全社会共进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开展窗口单位“党员先锋岗”“服务之星”“星级服务窗口”评比活动,宣传各民族干部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引领干部、群众自觉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