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港经开区东莱村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河道的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大力推进片区生态河道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奠定扎实之基。
一、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统筹推进。
东莱村村域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道66条,全长65公里,其中镇级河道6条,村级河道60条。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规划,编制生态河道建设“一张图”,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以团结河、中心河等主干河流为框架,串连各支流节点,打造主干支流连通辐散的“大中小微”生态河道建设体系。二是坚持围绕重点突破与综合整治、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合理安排生态河道建设时序。2019年起,东莱村全面实施生态河道建设工程,2019年完成团结河全长3000米生态河道修复,2020年完成和尚港全长1600米进行生态河道建设,2021年开始实施庆桥片生态河道连片建设,整治修复河道全长5500米,2022年依托康居乡村建设,着力协家桥片全区域5000米生态河道整治修复工程,全力开启东莱村生态河道“美颜”模式。三是坚持围绕生态河道符合防洪排涝、生态河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求、水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河道保持原有河道形态等方面,实施“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的整治计划和推进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摸清每条河道问题底数,细化问题类型,提升整治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二、坚持创新机制,提升治水成效。
东莱村以推进河长制工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和方法措施,切实履行河长巡河、治河、管河的工作职责,着力推动河长制工作“见河长”“见行动”“见成效”。一是创新“河长制+X”工作模式。东莱村将河长制工作同村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相结合,同心同向同发力,紧紧围绕治水护水目标,将河道治理与乡村建设、环境整治、防洪安全等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河道治理的水平。落实河长常态化巡河工作机制,通过河长现场“问诊”、直面问题,进一步找准“病根”、精准施策,切实加快河道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二是创新“网格+巡河”工作模式。东莱村将河道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中,根据区域网格划分明确责任区,落实具体网格责任人。网格员化身“河管家”,依托东莱村网格化信息平台,对巡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拍照上传至信息平台,形成“发现-上报-交办-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巡河整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三是创新“人工+机械”工作方法。针对区域河道管理范围广、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东莱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在人工打捞模式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村实际的先进割草船,通过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河道整治过程中出现的夏季水草难清理的突出问题,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明显成效。
三、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先锋力量。
东莱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切实加强党组织在河道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和组织力,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开启河道治理新局面。一是成立“党员护河先锋队”。组织青年党员组建了东莱村“党员护河先锋队”,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清河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跟进整改进程,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同时在巡河过程中,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保护河道的重要意义和目的,用实际行动展现爱河护河的精神风貌,筑牢党员的初心使命。二是夯实“党员责任岗”。坚持将开展党员教育与河道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河道管护纳入“党员责任岗”,依托网格先锋驿站、党员中心户等有效载体,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积极开展党员护河宣传、河坡整治、河岸绿化等党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强大护河力量。
四、坚持多方共治,激活内生动力。
东莱村坚持充分整合辖区内的各类现在资源及平台,凝聚多方力量,以“协商”促“共治”,形成良好的共商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一是积极搭建“共商共治”。依托东莱村村民议事会、“有事好商量”等议事平台,针对区域内河道整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常态化开展整治研讨会、整治协调会、工作推进会等,积极搭建协调沟通、联动共治的工作平台。同时将河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约束村民河岸杂物乱堆放、违建乱搭、污水乱排、河坡垦种、家禽散养等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全力推进东莱村河道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二是积极引导“共治共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河小青”青少年护河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河小青”巡河、“大手牵小手”等护河系列活动,让文明引领成为助力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同进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移风易俗倡议、道德讲堂、“讲文明树新风”宣讲、治水成果展示等多形式活动,让河道管护意识深入人心,不断引导村民群众主动参与,在区域内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接下来,东莱村将围绕乡村振兴实施战略,逐步实现河道生态修复全覆盖,打造真正“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擦亮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