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张江科学城三十年正青春 汇聚一千八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2-07-28 上海政府网
60
核心提示:30年前,陆勤放弃了浦西的公务员“铁饭碗”,来到新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工作。做出这一决定之时,

30年前,陆勤放弃了浦西的公务员“铁饭碗”,来到新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工作。做出这一决定之时,从小在虹口长大的他,甚至从未去过张江。“我就想来看一看,一片农田,怎么建设一个高科技园区?”


从一片农田,到今天的活力四射,张江科学城30年,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活力之源又是什么?


创新力:在上海乃至全国“先试先行”


张江本是浦东的一个小镇,地名源于当地明朝抗倭士绅张江,如今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一说到张江,人们就自然关联到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


这种勇气弥足珍贵。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指出:“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争“一席之地”,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科学城前身)提前启动,比预定的时间表早了两年,是我国当时唯一用“高科技园区”命名的开发区。


陆勤至今记得开园那天不时飘过的草药香。“当时条件艰苦,开发公司租了童涵春药厂的场地办公,揭牌仪式就在食堂举行。天特别热,但也比不过会场的热烈气氛。”1992年7月28日,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为浦东开发开放走在前列披坚执锐。


这种魄力让人起敬。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罗氏中国区前总经理威廉·凯乐第一次来到张江高科技园区,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张江承诺,6个月把当时还是乡间小路的龙东大道修好。全长5.2公里、双向6车道的龙东大道如期通车,成为园区的第一条交通干线。带着3000万美元的投资计划,罗氏成为第一个入驻张江的跨国药企。而今,罗氏在张江的最新一次大手笔投资,是启动其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总计近3亿元人民币。


张江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大胆试、大胆闯出来的。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有了诸多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先试先行”。首开企业直接登记制先河,登记时限从一开始的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发放全国首张“科技信用卡”,无需任何抵押,中小科技企业可获最高150万元信用额度;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设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承接市、区两级下放的121项审批事权,“张江事张江办”;首创“人在彼地,才在此地”的用人新模式;颁发了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30年,从17平方公里到95平方公里,再到220平方公里,一次次扩容是张江科学城之“形变”,更是其创新力驱动发展的必然路径。


策源力: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本世纪初,张江高科技园区显现投资热效应,国家每投入1元钱,就能吸引14元民间资本和12.57美元外资。


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正是科技创新策源力。今天的张江科学城汇聚了1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张江科学城总营收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


张江策源力从何而来?聚焦国家战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站位”,以高度的紧迫感在前沿为“中国自主原创与突破”奋力攻关,是张江人心中的矢志不渝。


“上海光源‘花落’张江高科技园区后,开发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特地到上海地震局了解浦东的地下基础条件,以供具体选址参考。”陆勤回忆。


2009年5月6日,建在张衡路的上海光源正式对用户开放。这一科学地标的崛起,使得中国进入世界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第一方阵,张江开始向科学前沿挺进。如今,上海光源的用户超过了3万,是我国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新冠疫情暴发后,科学家在上海光源完成数据收集,仅用一周时间就解析了新冠病毒关键蛋白3CL水解酶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30年,大科学设施从“一个”到“一群”,张江策源力显著增强。2016年以前,上海只有上海光源这一个大科学设施。而今,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并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正在建设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甚至可以给运动的分子拍电影。


除了大科学设施群,张江科学城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


百舸竞发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硬核”产业,近年来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这里,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全球芯片设计十强中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这里,集聚着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从业人员超过7万名。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其中1类新药占比超过50%。截至2021年,累计获批14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约11%;累计获批16项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占全国约30%;国内获批上市的两款细胞治疗产品,全都来自张江。


这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集聚了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上海数据交易所落户运行,张江人工智能岛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机器人谷、金融数据港等新兴园区带来新动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叮嘱科技工作者。


创新策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是张江念兹在兹的使命,也是回眸与展望中的鲜明昭示。


吸引力: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只去了一趟张江高科地铁站附近,偶遇了诺贝尔湖绿地和爱因斯坦雕像,让马来西亚籍科学家许金祥对张江充满了期待,也成为他三年前决定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工作的“加分项”。“这里还有很多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一到秋天,居里路上的梧桐树也特别美。张江是个有‘氛围’的地方。”


“我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一个用心规划的科学城可以满足科学家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每天都期待着去上班,也期待着下班见到家人,然后在家继续上班,带领团队和日欧美物理学家讨论科研进展。”许金祥笑着感慨。这位“80后”科学家,对于正在张江建设中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满怀憧憬。“我经常在临睡前想,要不是在张江,要不是有李政道研究所这个平台,很难想象我可以这么充实度过每一天。”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让更多的“许金祥”近悦远来,张江科学城一直致力于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现有从业人员约50万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16%,这里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创新人才高地。


产业、教学、科研必须并举,这条基本发展思路早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初期就被确立。1999年,张江就开通了连接复旦、上海交大的公交线路。为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同年12月,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总经理王海波等科技人员,被重奖人民币109万元,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款。这家公司是最早进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发明了多项独创的专利技术。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浦东留学生服务中心原本设在新区管委会机关大院,2000年伊始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挂牌办公,为的是给来创业的留学生就近提供“一门式”服务。


剑指世界一流科学城,今天的张江依然在为吸引人才动脑筋,居转户最快3年就可以落户,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这里不仅有“科学”,更是一座“城”。2017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开始从“园”向“城”转变,学校、医院、商场、住房、绿地加速建设,烟火气越来越旺。


57岁的陆勤如今是张江科学城综合党委副书记,他早已把家搬到了张江。这位30年的“老张江”,最令他感动的“张江一幕”,是每个清晨和傍晚来去匆匆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就是张江的“活力”所在。


和陆勤一样,无数个“张江人”明天又将开启崭新的一天。张江科学城的未来会是怎样,就蕴藏在当下时光走过的每一个针脚里。(记者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