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中国商报记者获悉,十年来,安徽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介绍,十年间,安徽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不断构建强链补链延链重大科技攻关体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9件、居全国第7位,较2012年增长14.4倍;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93.1%,对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61.1%;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比规上工业增加值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从合芜蚌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安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创业生态明显改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四年来,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安徽在发挥科创优势,和沪苏浙在协同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对此,吴劲松说,近年来,安徽认真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与沪苏浙一道合力将长三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印发实施安徽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实施方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在联合攻关、国际合作、专家共享、成果转化、党建联建等方面与沪苏浙形成了制度政策的有效协同,拓展了创新合作的新空间。
同时,与沪苏浙联合共建国家实验室、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沪苏浙高校院所在安徽合作建设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马鞍山南大研究院、浙大安庆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沪苏浙建立光电子研究院、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此外,共同落实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沪苏浙皖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金额超过获批总量的75%。共同推动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布局实施,连续三年实施省级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63项,相关联合研发成果已在郭守敬望远镜、高端微电子封装等领域应用。今年上半年,安徽从沪苏浙吸纳科技成果788项、成交额约92亿元,向沪苏浙输送科技成果713项、成交额约59亿元,成交额占比分别超省外吸纳、输出的40%、50%,同比增长约700%、1400%。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安徽积极联合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00余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推动促成沪苏浙相关市、区与皖北八市开展结对帮扶,共建苏滁产业园、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推动促成芜湖、宣城、池州等市在沪建立“科创飞地”。与江苏合作,率先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记者 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