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安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聚焦科技创新。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介绍道,2021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十年前的第15位上升至第8位,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从0到1”多领域并跑领跑
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学高峰”——其混合磁体(磁体口径32毫米)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十年来,安徽持续服务原始创新,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2月在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更是标志着安徽已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十年来,安徽举全省之力,建成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实现了由“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
省会合肥跟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的步伐,成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在量子科技、核聚变能领域处于世界领跑地位。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已建、在建、拟建的“3+4+N”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格局,数量居全国前列。
“人造太阳”创造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记录,11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34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10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安徽高标准梯度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十年里催生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加大研发投入 驱动产业发展
为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十年来,安徽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毫不含糊。
2020年,安徽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4.95%,较2012年提升2.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83.2亿元,较2012年增长2.1倍,研发投入强度达2.28%,较2012年提升0.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
为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8年底,安徽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目前体系成员已达133家。为构筑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安徽省还运用“银行+担保+征信”的方式,建立科技金融专区和科技企业信贷模型,截至7月末,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入库企业总数20137户,合作银行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4929笔,136.56亿元。
十年来,安徽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比规上工业增加值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平台。2021年,安徽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签约成果转化项目282亿元,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促成近400亿元的成果对接转化。
从打造平台到营造环境,安徽积极打造产业发展集群高地,高标准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芜湖、马鞍山等5个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产业集聚地,集成电路等4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建成滁州等国家高新区7家,2021年全省2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1.4万和2.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3.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7%的税收收入。
“双创”生态优化 企业人才齐聚一堂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十年来,安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创业生态明显改善。
创新人才是发展战略资源,安徽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被国务院发文推广。吴劲松表示,自2014年以来,安徽便启动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科技团队320个。科技团队将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97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其中有47项成果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或者实现进口替代。
今年3月,安徽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使科研人员创造的价值得到合理回报。
科技创新“栽树工程”让安徽创新生态一天天更好,每1天新增近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月30日上午,比亚迪合肥基地一期项目整车正式下线;6月22日,大众安徽白车身顺利下线……2021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25.2万辆,居全国第四,短短几年,便集聚了以奇瑞集团、江淮汽车、合肥长安、蔚来汽车、汉马科技等为代表的数百家整车企业,并有合肥、滁州、六安、芜湖等多个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到2025年,安徽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将超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安徽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742家增加到2021年的11368家,位居全国第8位。
“芯屏汽合”(芯片、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急终生智”(安全应急、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产业),一个个大型产业集群正在江淮大地上茁壮成长。(记者 赵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