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奋力长三角 激荡创新潮

   2022-08-05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30
核心提示:翻开中国的版图,位于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自长三角

翻开中国的版图,位于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在这片热土上,蓄积创新内在力量,释放产业强劲动能,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中激荡起澎湃的发展浪潮。

机制:“揭榜挂帅”,攻克技术难题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

2021年,我省首次探索“揭榜挂帅”机制,面向海内外广撒英雄帖,诚邀各路英才来皖领衔挂帅,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

“谁能干就让谁上”,这是 “揭榜挂帅”机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通过选拔领头羊、先锋队,着眼安徽省重点领域,聚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产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我们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9项省重大专项,其中我省与长三角合作项目有3项。”省科技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打通“技术”与“市场”的壁垒,更有利于用足资源、优中选优,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力。

在创新道路上,中钢集团马矿院联合河海大学与中国科大的技术“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成为坚实的合作伙伴,承担“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用高软化点空心玻璃微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着力提升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产业化关键制备技术,实现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用高软化点空心玻璃微珠的国产化,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产业:科创走廊,激发产融“聚变”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G60科创走廊的“大家庭”。

这条以高速命名的G60科创走廊如同一串熠熠生辉的珠链,将安徽三市和沪苏浙其他六座城市系在一起。这是一条创新“走廊”,更是一条合作“走廊”。

2019年3月,作为首家挂牌成立的G60合作示范园区,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在此落地生根。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地,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紧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战略机遇,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面向沪苏浙地区开展双招双引。

“合肥不仅交通四通八达,而且拥有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特别是瑶海区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营商环境、政策和企业支持服务。”合肥元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把项目从苏州“搬过来”,就是看中了合肥的创新氛围和当地的配套资源。“我们将依托母公司的技术积累,整合合肥的人力、市场和产业链配套等资源,共同把产业做大做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这片创新土壤上,正激发着科创蝶变:一个个重点科创基地不断崛起,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近年来,安徽牵头组建新能源和网联汽车、环境(合肥市)、机器人、通航、新能源等5个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组建物联网、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环境产业(合肥市)等6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11个),合肥蜀山经开区、庐阳区IE果园、芜湖航空产业园、宁国经开区4家园区获首批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首批共13家)。

神话般的“安徽速度”为这条充满活力的科创走廊注入发展新动能,跑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

平台:合作“联姻”,结出硕硕成果

“传感器是未来人工智能、数字城市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支撑,但是我们国产的传感器在指标上却与国外差了一个数量级。”

“做能够替代进口的传感器”成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伟博士一直以来的心愿。

作为安徽人,王伟不假思索地便将国际最先进的材料技术带到合肥,专攻国产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合肥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拥有科研协同的良好氛围,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为社会服务?

“我们将眼光投入到生命健康领域,研制出基于‘人工嗅觉’的‘智能照护可穿戴装备’。”王伟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类似手环形状的设备,通过粘贴在纸尿裤上,传感器可以感知大便气味,解决婴幼儿和失能老人及时更换纸尿裤的问题。

项目落地合肥后,合肥市经开区主动与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对接,实现“联姻”,建成合肥先进产业研究院,通过资金、场地、人才的支持,使之成为材料科学、感知科学等领域成果转化的桥梁。

一边是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通过区域间的院所合作、平台共建,正不断唤醒沉睡的成果。

“目前研究院已孵化14家企业,孵化器企业总产值近一亿元。”在王伟看来,长三角之间的相互接力,让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互通有无,携手共进,一起发展。

如今,我省加强合作共建,与沪苏浙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与沪苏浙优势单位共建“陶铝新材料”“绿色建材与高端制造”“水稻种业技术”等领域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和3家省创新联合体。磁场效应正不断放大,科技资源正不断盘活,创新主体也在源源不断释放活力。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