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高端产业引领 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2022-08-30 中国电子报
33
核心提示: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产业经济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上海以制造业为实体经济主战场,先后制定落实制造业发展3个五年规划。自2018年以来,制定实施两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工业规模质量稳步提升。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保持全国城市工业总量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1年的23.2%提升至2021年的40.6%,成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力军。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推动上世纪90年代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3+6”新型产业体系。2021年,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27万亿元(集成电路2578亿元、生物医药7617亿元、人工智能3057亿元),六大重点产业总规模超5万亿元。

工业投资保持增长态势。抓住招商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和“生命线”,2011年到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总规模增长33%,“十三五”期间始终保持年增长8%以上。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元级以上、250多个10亿元级以上项目,特斯拉、上汽大众MEB、宁德时代和重型燃气轮机等高能级项目纷纷落地。2020—2022年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14974亿元;累计开工项目217个,总投资5719亿元。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在全国率先发布“在线新经济23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3098.4亿元(2011年为3075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18.2%。培育30余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营业收入达到3.5万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超过10%。率先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战略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上海以承担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大国重器”“尖端产品”竞相涌现。国产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福建号”航母下水,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LNG运输船、双燃料集装箱船等国内第一、国际领先,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深度参与长征五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天宫二号、神舟十四号、天舟一号、北斗等重大国家战略;集成电路先进工艺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智能芯片等技术产品实现突破。

重量级创新平台布局推进。创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燃气轮机和高端医疗装备等6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网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65%,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总体比例达到85%左右。

重要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落地。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首批66项成果加快落地。高端医疗装备无机闪烁晶体材料、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实现本土研发,大型五轴联动数控装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高端抛光液、航空玻璃原片、低损耗光纤涂料等实现量产突破,近5年推广203个首台套装备、35项首版次软件、64项首批次材料。

主动顺应数字化变革大趋势,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断续写新篇章上海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数据驱动构建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数据条例》,揭牌上海数据交易所,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2020年成为我国首个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城市。建设“三张网(5G网、固网宽带、物联网)、两平台(人工智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动态监测平台)、一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双千兆(5G移动网络千兆和光纤宽带网络千兆),率先建成“双千兆第一城”。

数字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施“工赋上海”行动,分类分层建成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20万家中小企业上平台,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2700个行业级知识图谱;建成上汽乘用车、华谊新材料两家国家级标杆智能工厂,培育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0家市级智能工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万人,远超全国246台的平均水平。

数字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聚焦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需求,重点打造“便捷就医少等待”“智能出行即服务”“为老服务一键通”“数字酒店智管家”“智慧早餐惠民心”等标杆应用场景。实施数字伙伴计划,招募1200余名“信息助力员”,组建600人“数字体验官”队伍,建设首批153个数字助老“微站点”,推动本市66个政府网站、47个移动端应用和23家企业应用进行适老化改造,弥合“数字鸿沟”。

数字化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平台个人实名用户数突破5700万,网办比例超70%;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推出27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标杆场景。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效能,汇集67个部门210个系统1150个应用,打造1个市级指挥平台+16个市级专项指挥平台+16个区级指挥平台的“1+16+16”指挥体系,实现城市运行高频、高发、重点事件统筹管理。

持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生态不断获得新提升上海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五好五不缺”,即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

高效能企业服务助力新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首创电子政商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企业服务云”,6000名企业服务专员服务覆盖近10万家企业。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4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在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上海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保持第一。支持外资企业在沪投资兴业,实施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计划,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外资企业贡献全市1/5的就业、1/4的GDP和1/3的税收。

高能级产业载体拓展新空间。聚焦特定产业方向、特优园区主体、特强产业生态,2020、2021、2022年连续三年共推出53个特色产业园区。2021年全市40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84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954亿元,单位土地营业收入249.22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产值141.07亿元/平方公里,分别高出全市产业园区水平23.4%和72.4%。建成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3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高起点建设“一城一名园”,打响嘉定新城“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新城“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新城“G60科创走廊”、奉贤新城“东方美谷”、南汇新城“数联智造”园区品牌。建设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等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五个新城”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高质量产业要素形成新优势。促进产业、科技和金融良性循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落户;科创板上市企业65家,融资额与市值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优化产业人才服务,5G研发人才占全国52%,集成电路人才占全国40%,人工智能人才占全国33.7%,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均占全国25%。

肩负新使命、迈上新征程,上海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瞄准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