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编制的2022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正式发布,纽约、伦敦和波士顿位列全球前三,上海与去年相比排名上升两位,与芝加哥并列第六位。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表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全面反映了全球资管中心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市场参与者、政策制定者、行业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认清上海与全球成熟资管中心的差距,明确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的努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呈现三大特点
指数分析认为,资产管理领域本质上是全球性而非区域性的,资产管理机构为了获得本土化优势,往往会将持有的投资组合委托给其他地区的管理人进行管理,因此资产管理供应链也是全球化的,并且需求端、供给端和业务端需具备不同的优势条件。
2022年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全球资管规模增幅疲软。全球市场受到疫情、高通胀、加息和地缘政治影响,股票和债券市场遭到抛售,欧元、日元相对美元贬值,使得以传统投资领域为核心或以欧洲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资管规模明显下滑。
二是资金净流出欧洲,流向美国国债。英国和德国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出现净流出,合计50亿美元;资金流入显著的是美国国债,1-7月的资金流入额约980亿美元,创出2005年以来最大规模。
三是亚洲金融业受疫情影响趋弱。从就业人数看,香港、新加坡总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在信息和通信、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亚洲仍然是资本流入的重要目的地。
上海金融市场总量及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海在指数中的排名由去年第八位上升至并列第六位,客观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稳固的基础底盘,上海金融市场总量及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尽管疫情冲击了上海经济,但资产管理领域的长周期性和线上化特征,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短线冲击,尤其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韧性和长期向好趋势总体没有改变,因此今年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扛住了压力,稳住了势头。
“资金还是在持续流入上海市场,上海上半年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同比增长19%,净资产规模增长了20%,该增幅在全球属于首位。上海的另类资产增长非常强劲,跟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两番。”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欣舸表示。
面向在沪中外资管机构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的主观感受问卷调研显示,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开放持续稳步推进,仍是在上海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最大的机遇,沪中外资管机构对今年下半年乃至全年的上海资管业务规模仍持乐观态度,平均有52%的反馈认为2022年上海资管业务规模将较2021年进一步扩大。
上海与全球领先资管中心仍存差距
与前五大全球资管中心的综合实力相比,上海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看来,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与纽约、伦敦的差距集中在供给端和业务端,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头部机构短缺。全球前50大资产管理仍缺中国公司的身影,此外,尽管有资管机构在上海开分支机构,前50大中无总部机构在上海。
上海市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纽约、伦敦,个人所得税率高、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人才在上海的集聚;股票市值、债市余额、期货期权成交额等底层资产规模不足纽约的一半,头部资管机构和开放式基金规模都低于纽约的1/5,伦敦头部资管机构的资管规模是上海的2倍有余,开放式基金净规模约是上海的1.5倍。
另一方面,与新加坡、香港的差距集中在另类资产业务。截至今年一季度,新加坡REITs市值约为上海的17倍,香港集聚了44家十亿美元级别的对冲基金,规模总和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有差距也是动力,上海可以发挥竞争优势,补足短板,不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资产管理领域要素集聚度高,国际化水平高,生态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资产管理中心,努力打造成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的重要枢纽。”姜建清表示,从现在发展趋势来看,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金鹏辉表示,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与养老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都为资管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