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南昌高新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2022-09-07 科技日报
37
核心提示:暑气消退,秋意入凉。9月初,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的十里香樟生态运动长廊上,十几名骑行爱好者飞驰而过

暑气消退,秋意入凉。9月初,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的十里香樟生态运动长廊上,十几名骑行爱好者飞驰而过,体验“时光隧道”的清凉魅力。

成立仅5年的鲤鱼洲管理处,5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述尽一部知青奋斗史。这里曾是20世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师生办学、试验的地方;这里见证了鲤鱼洲从滩涂到“粮仓”的巨变,挑堤围填而来的近5万亩良田养育了千千万万赣鄱儿女。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南昌高新区在主抓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把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鲤鱼洲打造成旅游胜地,让55平方公里的“世外桃源”留住岁月,留住乡愁。

14.1公里延伸“诗和远方”

“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鲤鱼洲公路上,享受着时速60多公里的快感。远山青黛蓝,近水满塘莲,一路都是风景。”8月31日,一名网友自驾游玩鲤鱼洲,他在抖音记录了这样一条视频动态。

全长14.1公里的鲤鱼洲公路于2021年5月完成扩建并通车,双向四车道、宽39米的公路从瑶北绵延至鲤鱼洲。行走在这条被网友誉为“通往诗和远方的公路”上,两岸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路都是乡野风景,一路都是蓝天白云。原生态的风景美到每一位旅客心灵深处。

据统计,自鲤鱼洲公路开通以来,鲤鱼洲管理处每年通行车辆达12万次,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仅2021年鄱阳湖观鸟季接纳人数就近30万人次,是公路开通前接纳人数的10倍。

人气兴旺源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源自便捷交通的助力。早在鲤鱼洲公路开通前,通往鲤鱼洲的只有一条蜿蜒在赣江、鄱阳湖堤坝的小路,往返一趟,需要4个小时以上,交通落后成为阻碍鲤鱼洲发展的关键。

也正因为如此,这扩建的14.1公里不仅畅通鲤鱼洲与高新区同频发展的“大动脉”,更畅通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徐红花是鲤鱼洲管理处的水产养殖大户,承包了55亩鱼塘。每天早上6点,她会驱车把打捞好的鱼运送至市区,“半个小时就能将鱼交付到客户手上,而且都是鲜活鱼。”徐红花高兴地说。换作以前,她必须更早起床,沿着赣江、鄱阳湖堤坝走更远的路进城,销路不仅受限,而且路上损失也大。鲤鱼洲公路开通后,徐红花到市区的行程时间缩短了4倍,销路打开了,她的销量翻了二番。如今,徐红花的“诗和远方”越来越有盼头,她的鱼塘每年产鱼7.7吨,年收入达18万元。

旧城改造留住浓浓乡愁

20世纪轰轰烈烈开垦的知青农场,承接了1.4万名知青、教授在这里“开天辟地”,垒起5万亩良田的同时,也带来了鲤鱼洲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小就在鲤鱼洲长大的刘福根依稀还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清华北大的知青农场,稻浪滚滚,拖拉机轰鸣,十几位知青扛着锄头激情饱满地走向田间,奋战在广袤的天地间。

时过境迁,当年的知青均已归返校园,或退休,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愈加浓烈。鲤鱼洲管理处成立后,高新区把乡村振兴与知青回忆相结合,把生态与旅游相结合,为鲤鱼洲留住浓浓乡愁。

就在十里香樟生态长廊的入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公园映入眼帘,这里曾是知青开展活动的地方。如若没有周边白墙青瓦的陪衬,相信大家会有时空穿越的错觉。知青公园分生态门、文化墙、天子河、知青广场四部分组成。60米长的知青文化墙上,一句“鲤鱼洲风大,风大好展旗;鲤鱼洲艰苦,艰苦好炼红心”反映那个年代知青艰苦奋斗的场景。为了保护和传承知青文化,2020年,鲤鱼洲着手对知青公园进行修缮和改造,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原味。“我们把知青奋斗的原貌通过彩画描绘出来,修缮知青瓦房,用彩绘记录知青岁月,弘扬奋斗精神。”鲤鱼洲管理处党委副书记、主任胡福平介绍说。如今,知青公园已成为鲤鱼洲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距离知青公园不远处是新修的鲤鱼洲文化馆,这里曾是鲤鱼洲最活跃、最具人气的胶片电影院。忙碌后的人们,总是会选择在这里享受文化盛宴。如今,老影院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造成鲤鱼洲的历史文化馆。“这里收纳了鲤鱼洲从开垦、破荒以及未来发展的全部内容,来鲤鱼洲游玩的游客都会来这里参观,成为鲤鱼洲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鲤鱼洲管理处党政办公室主任刘华龙表示。

不远处,是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和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的旧址,为当年6000多名师生提供了办公、休息的地方,青瓦红墙依然能勾起当年燃情岁月的回忆,是一片难得的怀念过去,慰藉乡愁的胜地。“要原汁原味地把鲤鱼洲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保护起来,保留住原貌,留住岁月痕迹,留住乡愁。”在调研鲤鱼洲管理处时,南昌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万征对此感慨。

千鹤汇聚满满幸福感

秋风习习,草木茵茵。站在红旗联圩鲤鱼洲段外洪圩堤上眺望白鹤保护小区,千亩藕田迎风摇曳,朵朵莲花繁盛绽放。这里的藕田就是白鹤栖息越冬的地方,也成为全世界距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是鲤鱼洲候鸟的最佳观赏期。来自西伯利亚80%的候鸟安居在这藕田里越冬。“从10月份开始,就陆续有候鸟来这里,最多的时候达3200多只。”胡福平介绍。

为了让白鹤永久留在这里,高新区把原本只有300亩的藕田扩大至1050亩,另外还预留了400余亩稻田不收割,以确保白鹤过冬的食物充足。

2020年8月,鲤鱼洲白鹤小镇概念规划项目完成全球招标,打造以白鹤为主题,走一条集旅游观光、科普、生态农业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如今,白鹤保护小区建设了120平方米的观鹤平台,580米的观鸟廊道,4个观鸟棚,5座观鸟屋,在最大限度避免惊扰候鸟的同时,满足了游客近距离观鸟需求。白鹤保护小区也成了鲤鱼洲旅游景点的关键代表。每年的观鸟季,来自全国各地的爱鸟人士或自驾、或团游,来这里欣赏候鸟的千姿百态,年均接纳游客30万人次。

这样源于大自然最美的馈赠,带活了鲤鱼洲的服务业。“千鹤创收”,汇聚了老百姓满满幸福感。

红井村6、7、8组是依托于白鹤小镇旅游资源打造的民宿村。该村仅有52户人家,以往大部分年轻人因为收入少,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这两年,随着白鹤小镇的加快建设及游客的不断增多。在高新区的支持下,红井村已打造成白墙青瓦具有候鸟元素的民宿村,累计打造提升民宿29间。每年观鸟季,这里的民宿住满了游客,甚至有一房难求的情况。这给红井村带来不少收益,仅观鸟季就为该村创收20多万元。

66岁的陈兰英是红井村的一位地道农民。以往家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2021年,陈兰英把自己的几间瓦房改造成民宿,用于观鸟季的游客居住。一年下来,陈兰英的民宿收入达1.7万多元,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大笔收入。现在,陈兰英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了。

不仅是在红井村,在鲤鱼洲管理处中心街道的两旁,随着白鹤小镇的不断建设,餐饮店等服务业明显比过去增加了不少。李仙在街道上经营了一家名为“白鹤小镇土菜馆”的餐饮店,他告诉记者,为了更加吸引游客前来消费,特意将店名更为“白鹤小镇土菜馆”,每到观鸟季的时候,店里的生意特别火爆。“观鸟季仅一个季度的收入就是以往全年的收入。”李仙笑着说。

近年来,鲤鱼洲加快旧城改造,固本溯源,围绕现有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辟了一条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以知青故里、千鹤文化等明显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2021年,鲤鱼洲管理处旅游人数50万人次,带动消费500万元,较2017年增长了11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