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爱自然 学科学”地学科普活动中,学生们在地学科普互动体验环节制作琥珀肥皂。 河北日报通讯员 段 炼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科普工作有法可依。20年来,河北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河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科普法》的颁布实施,带来了哪些改变?取得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围绕《科普法》的贯彻落实,河北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为此,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
科普与科研相得益彰
8月20日,2022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科学家——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白武明和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作为我国优秀的科普专家,他们在启动仪式上用讲座的方式助力我省掀起了新一轮科普热潮。
白武明和郭传杰是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的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科普法》对科普的社会责任做了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年来,我省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也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活动、科普著作等,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科普主力军的作用。
做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也需要良性机制来保障。
前不久,省科技厅通过初评、复评,确定了17套2022年度河北省优秀科普图书作品。在获奖名单中,孙轶飞的“用显微镜看大象”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孙轶飞是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科普作家。早在2013年左右,丁香园、果壳等各类医学科普类自媒体开始为大众所关注。彼时,身为外科医生的孙轶飞便常常出没这些平台,在专业板块和科普板块发表文章“解疑释惑”。自此,他便开始走向了“医学科普”的传播之路。
“以科普作品获得科技奖励,不仅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有志于投身科普事业的年轻人的激励。”孙轶飞表示。近年来,我省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事业的大军。
围绕《科普法》的实施,河北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制定出台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今年,首次将科普工作纳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增强了全社会对科普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很多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做科普并不仅仅是“义务输出”,而是与科研相得益彰、互为促进。近年来,我省《中国科技的光荣与梦想》《红海棠丛书》等一批原创科普作品在国家获奖,科普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由“十二五”末的5.28%提高到“十三五”末的10.05%,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省科技厅将充分发挥科学普及类奖项作用,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在省科技计划中,不断加大科普专项投入力度,提升经费使用效益,持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科普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投入科普,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从“学科学”到“讲科学”
《科普法》颁布实施20年来,对很多基层老百姓而言,科普意味着惠民。
梁国军是邢台内丘县岗底村的一位果农,也是一位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苹果专家”,是果农眼中既能干“实活”又讲得出道理的“梁老师”。
在岗底村,有近200位和梁国军一样的“土专家”,他们奔波于岗底村大大小小的果园,每人每年开展各类农技培训二三十场。
梁国军说自己是科普的最大受益者。
上世纪80年代,岗底村引进了富士苹果。在每年果树种植的关键时期,省市县各级部门都会组织专家来村里传播果树种植的相关科普知识,开展农技培训。“那时候,只要有科普活动,我都会参加,学到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梁国军说。
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梁国军,果树越种越好,向他请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开始组织更多“土专家”把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见证了广大果农对参与科普活动态度的转变。
“一开始,很多农民不愿意听,认为参加科普培训是‘纸上谈兵’浪费时间。”梁国军说,有一次,他在给果农培训果树修剪技术时,农民很排斥,认为把好端端的树枝剪掉是“胡折腾”。直到他拿起剪刀“现身说法”,果农才折服他熟练的修剪技术,开始认真学习。
“如今,只要听说我们要去村子讲课,果农们会早早等在村口。”梁国军说,“作为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普的力量。我将一如既往地投身苹果科技推广事业中,继续用科技服务果农。”
这位“乡土专家”是我省实施科普惠农中涌现出的一个典型。
《科普法》规定:“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多年来,我省科普惠民广泛深入,利用“三下乡”、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以图文展示、视频展播、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发挥基层农技协、科技小院作用,推广培训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与此同时,注重紧贴乡村振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2004年,我省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备案科技特派员达到6797人。去年一年,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228项,解决农业和企业技术难题20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115项。
把科学种子撒在燕赵大地
《科普法》规定:“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多年来,河北打造了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诸多群众性科普品牌活动,调动了各级单位开展科普活动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
但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开展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从政府到科研单位、基层组织都在探索的问题。
8月7日,2022年河北省科普讲解大赛结束。经过激烈角逐,省自然资源厅的程李美、邯郸市气象局的李园园、张家口市气象局的焦龙飞等3名选手荣获大赛一等奖。
河北省科普讲解大赛始于2017年,今年已是第六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参与地区越来越广,从基本来自省会城市扩展至各市区均有参与,并扩展至县级单位;参与人员职业也越来越广泛,从一开始以专业展馆讲解员为主变为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各行各业人才汇聚。
5年来,从省科普讲解大赛的舞台上,走出了诸多科普工作者,活跃在科普工作一线。
“一方面,在省科普讲解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众多优秀科普人才回归工作岗位后,会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激励本单位新人继续参与其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基层单位会积极主动培养科普人才队伍,加大开展科普活动的力度。另一方面,竞赛促使各系统单位内的科普业务骨干交流更加频繁,他们结成同盟、建立联系,构建了科普业务交流学习的模式,加速了区域内科普人才培养和流动的良性循环。”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动科普资源下沉中,2019年,我省还启动了青少年科普百千万行动。
科普百千万行动面向全省中小学,共设置了“校园科普直通车”“科学素质大赛”“科普大讲堂”“科普精品评选”“科学体验零距离”等七大主题18项具体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化科普形式持续传播科学知识,扩大青少年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的种子。
据介绍,我省已开展百场以上精品科普互动,覆盖千所以上学校,吸引数十万名学生参与。不仅如此,中小学生线上科普答题活动规模持续扩大,截至7月底,河北省青少年科普知识竞答网站总访问量759.7万人次,学生注册总人数72.9万人。
“种下一粒种子,迟早都会发芽。这就是科普工作的价值。”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省科技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等部门,坚持“四个面向”,推动科普工作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科普能力,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