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城市,到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和量子计算,每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都能产出一批具有洞察力的成果报告和意见建议。
这些报告和意见建议源于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的百花齐放,在经历了论坛的喧嚣热闹、创新激荡之后,最终洗尽铅华成为预见中国科技未来发展之路的共同智慧。
这些共同的智慧跨越了时间,能够在今后数年里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是浦江创新论坛打造国内顶级科技智库的底蕴所在。
照亮基础研究未知路
2018年浦江论坛上,一场有关人类表型组研究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依赖全球科学家合作取得突变之后,遗传学和基因的研究该何去何从?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人类表型组研究有望提升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老龄化重大慢性疾病治疗水平,人类表型组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推动21世纪医学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提出,影像组学是人类表型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观察到身体表面、骨骼、心脏的跳动、血管、神经元、个体细胞,还有细胞之间的连接,获得生命现象的全景。我国于2017年成立了全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影像中心,致力于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尺度、多模态整合影像设备体系。
复旦大学研究员丁琛指出,不同的表型组(蛋白质等)的筛查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深度覆盖和快速测序、低丰度蛋白质的检测、缺乏成熟的数据平台、缺乏典型的应用案例等。而复旦大学相关团队已经在这四个环节取得突破,并初步打通了以上几个难关。
中科院院士金力则关注到人类表型组研究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都存在很大问题,建立标准的材料、流程、运作规则是不同国家和团队在人类表型组研究合作的基础。
科学家们畅所欲言,直面人类表型组研究的困难与解决之道。思想的火花碰撞出丰硕的成果,就在同一年,金力作为共同发起人,联合世界各国科学家启动了“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如今,人类表型组“导航图”1.0版本即将出炉。
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浦江论坛还聚焦了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计算等备受关注的未来领域。科学家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艰难道路,还将打造上海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一块块拼图。
洞察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2022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而在10年前的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新能源车产业早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来自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跨界交叉研讨,催生了一系列极为精准的“预言”。
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有专家提到,关键零部件特别是核心材料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真正能做大批量生产的以及动力电池里面核心材料的企业屈指可数,很多高性能需求的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此外,当时新能源车充电设备少,充电时间长,一般都要半个小时以上,长的甚至2-3个小时,无法和汽油站相比。
时任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总经理荣文伟给出的回应是,很多瓶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以成本为例,首购成本虽然多了电池,但从运营上看,新能源汽车要比传统汽车便宜很多。据测算,百公里花费仅有传统燃油车的五分之一左右,对于老百姓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同济大学余卓平教授认为,电动汽车与信息技术广泛融合将是电动汽车技术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技术,包括设想技术、视频技术、雷达技术、车联网等,实现了对驾驶员环境感知的极大辅助。
如今,无论是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还是遍布停车场的充电设备,以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我国都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在高油价和政策推动下,新能源车已经走入普通百姓家。
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全球创新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是上海的重大使命。浦江论坛集聚全球创新智慧,助力上海乃至中国站在未来产业的制高点上。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创新,都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条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体系。在历届浦江创新论坛上,尤其是政策论坛坚持贯穿着有关科技体制机制的深度讨论,让站在创新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带来的鲜活创新经验,与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碰撞出的主要观点、重要结论,有相当数量转化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举措提供了积极支持。
在2012年的政策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聚焦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就科技与经济结合、协同创新、新型研发组织、科技创新评价等问题,探究制度创新路径。
随后几年的政策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创新环境:供给与需求政策协同”“政策引导: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创新的公共治理”“促进融合的创新政策”等话题为国内科技政策订制和实施出谋划策。
在2021年政策论坛上,与会专家关注了随着新的经济形态和全球化范式的改变,给科技带来的一些断层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并指出需要通过科技政策发挥消弭断层的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在政策论坛上,如何根据国际形势来调整国内科技政策,也一直是主要议题。从“制定开放包容的创新政策”“全球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到“创新政策的国际协同”“促进创新合作的政策理念与工具”,浦江论坛智库一直坚定呼吁,国际合作共赢是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