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要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流而出”。
充满朝气、锐意进取、充满自信,25岁到45岁的青年科学家,被认为是最具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超过8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做出获奖成果时,都还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
干劲十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在科技创业的荆棘之路上,无关实际年龄,创业者永远是年轻,因为他们的心里始终满怀年轻的梦想。
无论是青年科学家,还是“年轻”创业者,他们都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里不可动摇的中坚力量,更背负着引领中国科技走向原始创新、中国产业走向国际高端的全民希望。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华说:“青年历来是浦江创新论坛关注的重点。”在即将迎来15岁生日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的声音,不仅仅来自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重量级大咖的真知灼见,更是属于青年科学家和“年轻”创业者的“雏凤清音”。
面对面传递青年的创新呼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一系列硬招、实招,直击青年科学家创新痛点。
而在政策出台的1年多前,2021年浦江创新论坛青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来自科研第一线的青年英才们就与科技部部长、两院院士面对面谈到了创新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试玉要烧三日满。前沿尖端科技的发展前期很难产生肉眼可见的收益,只有持之以恒的投入才能迎来科技成果的曙光。”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马雄峰直言不讳地说,“在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历史中,国际上一些国家因为种种原因,一度中断研究,导致年轻研究人员队伍被解散、计划无以为继。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的烦恼是“难以有效管理时间”。她一语道出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心声:在日常科研中,大量时间被花费在申请项目、填写表格上。
面对青年科学家的敞开心扉,论坛主席徐冠华同样真情流露,他回应:“我知道不少青年科学家为了申请各类项目奖项,消磨了大量时间。一定要想办法让更多青年人把时间放在工作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则寄语现场青年科学家:“我们用制度保障青年科学家专心做科研。”
“科技创新靠年轻人,我们要在法律政策、服务支持等多方面创新,让中国科研工作者感觉到更温馨、更方便。”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当场表示,科技体制改革正不断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深化改革也继续进一步推进。
在这场最“青春”的座谈会上,一边是青年科学家的大胆提问和建议,一边是政府官员和资深专家们的诚恳回答与交流,科技自立自强的接力棒薪火相传,科技改革的浪潮翻涌不息,更给了青年科学家做“冒险家”、闯“无人区”的勇气。
碰撞出创新的青春之路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之路,需要青年科学家的勇气,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在浦江创新论坛上,青年科学家相互交流,不断碰撞出点点火花。
在这里,学科交叉成为创新共识。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EPlcx实验室研究主任VittoriaColizza认为,创新来自于不同学科的结合,基础研究一定是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固然重要,但跨学科领域也非常重要。美国西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教授AdilsonMotter认为,历史证明,各类技术之间的互动交叉对于新技术来说非常重要,未来的技术创新要靠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来实现。
在这里,敢于尝新成为创新的共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研究员认为,当遇到久攻不克的科研老问题时,不妨用最新的技术进行尝试。实践证明,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是攻克科研难题的有效手段。
在这里,团队合作成为创新的共识。华中科技大学王星泽教授指出,青年科研人员应擅于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团队作战能力非常重要。
科技创业之路的难度程度不压于原始创新之路。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要想实现成功创业,需要闯过核心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等一道道关卡。在浦江创新论坛的创业者论坛上,“年轻”的科技创业者们相互鼓励,共谋发展。
颠覆式创新是科技创业者的聚焦点。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理事长朱克江指出,技术创新永远比模式创新走的更远,创业者不应当痴迷于“高举高打高估值”的快销、暴涨的机会,创业者应当拒绝肤浅和浮躁,应当靠实力、实干和实效赢取成长优势。
创业生态则是科技创业者的另一个聚焦点。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健认为,在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创新生态建设,包括政策协同、人才吸引、创业孵化、产业集聚和金融资本等。
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和“年轻”科技创业者进行多层次、多维度思想碰撞,浦江创新论坛从2021年开始发起了“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通过蓄水青年人才、发现青年先锋,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