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凝聚更多合力 完善协同机制——联合攻关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惠民

   2022-08-25 上海科技
46
核心提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三省一市联合攻关惠民成果更加凸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效应更加显现、创新创业生态资源更加丰富、各类科技资源更加开放共享、制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积极推动区域科技成果惠民工程,在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交通管理、医疗服务等领域加大联合研究力度,使更多科技成果赋能美好生活。


  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


长三角是我国落实跨行政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最具代表意义的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已成为制约长三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如何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污染对推动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长三角区域“十四五”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难题。


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承担,苏浙皖环科院、苏浙沪皖环境监测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合作的“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项目建立了区域PM2.5和臭氧的二次污染综合观测技术体系,以及动态更新的长三角精细化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发了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预警技术,研发了“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减排措施—空气质量—环境效益”一体化的区域协同防控决策支持平台,集成综合观测、精细排放、协同预警与总量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区域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技术体系。


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支撑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有力保障连续3届进博会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支撑区域层面制定出台了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等7份政策文件,集成的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技术先后在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和苏、皖、鲁、豫等重点区域10余个城市得到实际应用。


  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协同处置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长三角区域充分发挥了区域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风险研判预警方面,缺少对长三角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概况的研究,日常无法及时获取周边地区公共卫生风险情况,政府、专业部门和居民难以判断周边地区疫情是否会对本地区造成影响;在疫情处置方面,跨区域疫情协查、病例和重点对象健康观察解除隔离互认等通过传真件方式发送,会导致沟通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此外,双向沟通反馈缺乏专有通讯和汇聚渠道。


针对上述难点、痛点问题,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疾病预防控中心和上海海关联合攻关的“长三角区域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联合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聚焦新冠肺炎、登革热、流感等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安全的重点疾病,开展长三角区域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联合监测、评估、研判和协同处置体系研究,探索区域内统一的数据上报和共享标准,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跨省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联合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抓住“疫情动态地图、病例个案直推、协查信息推送、疫情传播链、疫情措施视图、联合风险评估”等关键节点,推动建立跨省市区域联动、多专业联合处置的重大疫情应对模式。


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苏、浙、沪、皖实现了跨区域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管理人员等重点协查对象的疫情信息安全直推,海关和地方卫生部门间实现了入境检测异常人员相关风险的提前预警,并多次应用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跨区域确诊病例的协查、追踪、研判和管控。


  “云端”构建空中智慧交通


由上海民航华东空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安徽空管分局、江苏空管分局、浙江空管分局、宁波空管站和温州空管站合作的“基于云端融合体系架构的长三角地区民航飞行核心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了覆盖长三角区域的民航飞行核心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长三角区域的航班计划、民航专用电报、飞行情报、气象信息、航路资源等民航核心数据资源的协同管理系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各地的“一总多分”的民航飞行核心数据资源协同管理新模式。


该系统在长三角地区示范运行后,从事飞行计划管理的人力成本节省了约38%。平台自正式运行以来,日处理航班数据量达到20000航班架次,人工处理率下降到2%以下,发布给民航相关单位的标准化数据准确性大于99%。


项目已成功部署于长三角各空管局,并进一步推广到全国,完成了全国237个机场飞行计划的统一处理,建立了中国民航空管飞行计划集中统一管理的雏形和新业务模式。


  “袋鼠式照护”惠及长三角


因在帮助早产儿改善临床指标、增长体重、减少住院时间、增进母子感情,以及促进早产儿长期心理和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袋鼠式照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提高早产儿预后的干预方法指南》。


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承担,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无锡儿童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合作的“长三角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精细化照护技术”项目,在国外学者的指导下共同发展了五大精细化照护技术,并进行了全面的精细化情景模拟方式的培训,形成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精细化照护关键技术及规范,编写了指导手册和照护手册供早产儿家庭和照护专业组使用。参与单位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亲初乳口腔涂抹比例从零提升至30.9%,五大并发症发生比例由21.9%降至17.8%,早产儿的生存率从项目实施前77.8%提升至86.2%。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