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携手共进,协同创新丨科技创新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注入强劲动能

   2022-08-23 上海科技
41
核心提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

4-1.png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年来,三省一市联合攻关惠民成果更加凸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效应更加显现、创新创业生态资源更加丰富、各类科技资源更加开放共享、制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20年12月,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


一个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正在长江之尾、东海之滨强势崛起。


  汇聚,提升国际级创新“浓度”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创新“浓度”之高,堪比硅谷、波士顿、伦敦等国际著名的区域创新中心。


在这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8305亿元,全国占比近三分之一;发明专利授权量18.22万件,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这里,创新企业高度集聚。截至2021年底,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2万家,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


在这里,创新生态更为优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13家,全国占比超过35%;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单位数20家,占全国比重50%。


4-2.jpg

长三角创新“浓度”源自国家战略优势力量的加速汇集。首批国家实验室在这里挂牌组建,23个重大科学设施群落户在此,并不断加快使用步伐。例如,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10PW用户装置建成、江苏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位顺利点火、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持续推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


  引领,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


2021年,长三角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协同开展科技攻关243项,占三省一市获批国家立项总数的75%。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组建长三角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团队,联合承接国家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和“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科研任务;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牵头开发的多沟道AlGaN/GaN异质结构外延片制备的SBD,是迄今为止氮化镓功率器件报道实现的最高击穿电压;之江实验室打造的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2.0版发布,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研发机构、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中科大联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4-3.png

“九章2.0”全部装置三维示意图


一批行业突破性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集成电路领域,推进介质刻蚀机进入全球领先的5纳米工艺线和3DNAND芯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核心设备实现自主化;国产望远镜“光谱巡天”通过联合攻关研制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围绕新冠病毒核酸检查方法,联合开展紧急攻关并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是纳入我国紧急使用的两个疫苗之一。


  改革,为“一体化”保驾护航


破除阻碍流动的藩篱,首先,从顶层设计上入手。2021年,科技部牵头,三省一市协同,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4+1”工作专班的组织架构,以更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组织机制统筹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布局。


4-4.jpg

其次,离不开制度的创新。2021年,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开放创新的实施意见》,形成《长三角科技专家库信息共享管理办法》《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组建联盟框架协议》《长三角科技党建联建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2022年8月,即将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


  流动,创新要素不断擦出火花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不仅需要“浓度”,更需要创新要素在流动、合作中,不断碰撞出原创的、世界级的创新成果,以及促进流动所需的平台和渠道。


4-5.png

技术要素加快流动。2021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1万余项,技术交易额877亿元,5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签约。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期启动建设,平台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4万台(套),仪器总价值超过450亿元,2021年服务企业1.1万家。


2021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总部大楼已经正式启用,并与30家单位达成进驻协议。2022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支持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


此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试点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机制,实行“一地认定、三地互认”,推广设立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上海(长三角)-欧洲创新技术合作大会、长三角中芬创新合作交流会等丰富活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看向长三角的创新沃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