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量子安全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办。论坛围绕着如何进一步融合经典信息安全与量子安全,推动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尽快转化,院士专家、政府领导和行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技术,共谋未来。
网络安全周是国家网络安全的“顶级盛会”,本次网安周发挥合肥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优势,首次设立量子安全主题分论坛。分论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安徽省科技厅指导;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合肥市科技局、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天融信科技集团共同协办。论坛现场汇集国内经典信息安全及量子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产业界代表百余人。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战略标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陈吉学,安徽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晓阳,合肥市副市长赵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红星演讲中表示,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尤为重要,各国“量子霸权”竞赛的当下,量子信息技术关乎大国安全之未来。目前,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量子科技中最先走向实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可以与经典信息安全技术广泛融合,服务于政务、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行业,对于提升国家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知名青年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大教授、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朝阳,介绍了量子计算的最新发展,以及带来的信息安全新变化。
中国科大研究员、国盾量子董事长彭承志介绍了近期发布的全国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该网络包含8个核心节点和159个接入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光纤全长1147公里,可为市、区两级党政机关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和数据传输加密服务,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安全防护水平。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量子安全能力底座。据了解,量子安全能力底座由国盾量子联合中电信量子打造,该底座是连接用户和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桥梁,汇集密码管理、身份认证、业务控制三大平台,构建覆盖技术、场景、产业以及生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聚焦数字政府、公安司法、纪检监察、公共安全、金融等五类重点行业,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提供量子安全服务。(记者 汪乔 张毅璞 符秀云)
【量子安全科普知多少】
何为量子安全?
量子安全概念来源于量子科技发展引发的信息安全攻防双方的新矛盾、新博弈,是一种能够抵御量子计算等超强算力威胁的信息安全技术。量子保密通信(QKD)技术是目前实现量子安全的主要技术途径。
什么是量子城域网?
量子保密通信网是为通信双方产生和分配安全的“量子密钥”的网络。这种密钥不依赖于数学和计算复杂性理论,而是基于量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等特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从而保障通信的安全性。
按照覆盖范围,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以下简称骨干网)实现跨省、跨城的连接;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以下简称城域网)负责城市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机构的连接;量子保密通信局域网(以下简称局域网)实现一个单位或一处地点内多个终端的接入。量子城域网上联骨干网,下联局域网/用户区域,具有链路长度中等、业务容量较大、可拓展性要求高、组网拓扑复杂的需求特征。
合肥量子城域网——量子网络用起来
合肥量子城域网由合肥市信息中心牵头建设,合肥企业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核心设备及技术支持。该网络建设全面采用自主可控的量子通信设备,应用业界领先的经典-量子波分复用技术,实现量子、协商和业务信道的共纤传输,组网方案全球领先。
该网络是目前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共包含8个核心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站点,建设量子安全服务平台,实现移动终端安全接入和数据库量子安全加密;光纤全长1147公里,可为市、区两级近500家党政机关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目前,合肥量子城域网已上线运行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省财政厅到市财政局预算一体化系统等。迁移后的业务系统运行平稳,后续将根据各委办局实际需要陆续进行业务系统迁移。未来,合肥量子城域网有望继续扩大覆盖范围至四县一市,并接入国家量子骨干网。
合肥量子城域网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合肥新型基础设施,为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合肥量子城域网的建设还有助于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生态链的布局和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全球领先的“量子中心”。
合肥战略布局量子科技的十年
从2012年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示范网”,到2016发射世界首颗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7年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开通,再到建成全国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合肥始终是我国“换道超车”、实现量子通信一路领跑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目前,合肥已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培育形成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汪乔 张毅璞 符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