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苏灌南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2022-09-14 灌南经济开发区办公室
36
核心提示:一、目前工作现状 (一)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运用情况。园区现有1个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平台,

一、目前工作现状

(一)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运用情况。园区现有1个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对园区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监控,定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实现对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的全面监控预警。

(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情况。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灌南银得隆木业有限公司、连云港宫良木业有限公司、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获评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获评四星级上云企业,还有江苏健坤木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评三星级上云企业。

(三)推动“智改数转”和绿色制造方面进展情况。顺应建材行业智能化、绿色化、部品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依据国家关于绿色材料产业的相关导向,在园区布局绿色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建筑钢构、预制构件、自然绿色建材等。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新材料向产业规模化、生产节约化、技术高端化、人才国际化、投资多元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方面进展情况。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利用园区现有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入驻。

(五)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近年来,园区积极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已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6个,发明专利54个。2021年新招引科技类企业6家,组织45家企业进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方面的情况。近年来,园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园区已有2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灌南银得隆木业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珀然轮毂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连云港源钰金属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连云港光鼎电子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等等,园区多家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合共建了“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创新,加强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规模以上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与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企业由散、小、乱向专、精、特方向转变,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的情况。园区一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靶向”发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集聚创新要素,为园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上赋能给力,为园区发展注入强大“智慧”力量。引进3个以博士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团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获批省科技企业家2名、省苏北特聘专家3名,获市“花果山英才计划”资助2名,保丽森实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源钰金属3D打印项目进入科技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利用园内中小微企业孵化器-灌南两岸青年创业园,近三年园区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空间等企业培育载体中毕业企业58家,在孵企业56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加大数字经济培育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商全面提升互联网出口带宽和网速。

二是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加强企业培育。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共享经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领域摸排出一批重点培育企业,通过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发挥资本市场力量等途径,推动其迅速做大做强。加强难题破解。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精准招商。组建招商小分队,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深入进行洽谈,力争吸引更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

三是促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优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广泛参与两化融合,不断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重视和加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及培训力度,对数字经济入库规上企业、企业信息化改造及信息化应用示范以及数字经济平台要给予政策激励,对数字经济的重点产业、招商项目及创新应用要强化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